2023年05月17日 星期三
特别报道
“教联体”何以破解“择校热”
——湖北省宜都市以县域教联体建设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本报记者 黄 浩

    思虑良久,曹玉春还是决定把孩子送进她曾经任教过的原十里铺小学——原本,她是有条件把孩子送到当地城区“名校”的。

    “学校的环境越来越美,老师越来越厉害,那还何必把孩子送到城里学校呢?”曹玉春解释说。

    十里铺小学原先是一所地处湖北省宜都市城郊的村办小学,近年来,因为搭上宜都市“教联体”建设的列车,摇身一变为宜都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的成员校十里铺校区,也由此迎来“脱胎换骨”,不仅新建了塑胶跑道、篮球场、羽毛球场等运动场地,安装了多媒体、投影仪等设施设备,更重要的是教师队伍“大升级”,有不少是实验小学交流过来的“精兵强将”。

    一度濒临倒闭的村办小学,缘何成了人们眼中的“香饽饽”?

    从“一潭死水”到“一池春水”

    10年后,方晓红终于“扬眉吐气”了一回。

    出门开会时,其他学校教师从以前的“避之不及”到如今笑眯眯地打招呼,作为宜都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十里铺校区的执行校长,方晓红坦言“内心总会油然升起一股强烈的自豪感”。但时不时,他也会想起前些年“不堪回首”的往事。

    彼时,方晓红所在的学校还叫十里铺小学,地处偏远郊区,在“进城热”的潮流中举步维艰,一度濒临停办。

    方晓红记得,有一年学校秋季学期仅有2—6年级5个教学班,共51名学生,平均一个班仅10多个学生,一年级连一个新生也没有招收到。在市教育局下发区域内教师交流轮岗的相关文件之后,曾经有老师因不愿意到十里铺小学交流轮岗而哭闹一场。

    “学生人数急剧减少、家长指责、社会不信任也造成了老师在工作中的焦虑不安,难以获得幸福感、成功感。”回忆过去,方晓红仍止不住叹息,感觉这个校长当得“没意思”。

    其实,十里铺小学的困境何尝不是宜都市乃至全国各地不少规模较小、位置较偏的中小学发展中共同的难题?直至3年前,宜都市仍有52个大班额,占比近10%;200人以内的农村学校占比近一半。

    一面是城乡教育优质均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要求,一面是“大班额”“择校热”“城区挤、农村空”的现实难题,如何破局?这是摆在宜都市教育局局长张祖华面前的一道关卡。

    “是教联体‘共建、共赢、共享’的理念让我们找到了工作的突破口,它能够做到优质资源不稀释、薄弱学校有提高、整体水平大提升。”张祖华了解到教联体的建构理念后,下决心要“试一试”。

    所谓教联体,就是让区域内不同类型的学校结成联盟一体化发展,通过就近捆绑、局部均衡、整体推进等方式,推进县域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与一般“对口帮扶”不同,教联体内的学校具有高度的黏合性,能实现“共生共荣、共同发展”。

    宜都市教育局基教股副股长杨宏宇告诉记者,针对宜都市学校的实际情况,该区采用两种模式建设县域教联体,一是建设紧密型集团,21所学校融入7个集团办学,推进“一个法人、一套班子、统一管理”模式。二是建设5421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一所城区学校牵头,多所农村学校加盟结对,全市初中、小学、幼儿园、高中分别组建5个、4个、2个、1个“教联体”。

    十里铺小学就是在宜都市教联体建设的进程中,与宜都市实验小学结成了“亲家”,逐步走出了社会信任危机,生源逐年增加,从最初的5个年级51名学生发展到目前6个年级213名学生。

    值得庆幸的是,教联体结成后,十里铺校区不仅留住了服务区内的生源,还吸引了附近工厂员工、城镇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更有转学学生、进城入学的优质生源转回十里铺校区。

    六年级学生何武航原先在私立学校就学,家长参观了十里铺小学的校园后,认定这所学校“老师更能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更有好处”,最终决定转回来。

    “多亏了教联体,十里铺校区从曾经的‘一潭死水’变成了现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一池春水’。”方晓红高兴地说。

    从“一盘沙”到“一盘棋”

    12个“教联体”,100%覆盖全市71所中小学、幼儿园,这里既有如宜都市实验小学一类的传统名校、城市学校,也有如毛湖淌小学一类的薄弱学校、偏远山区学校。教联体内教师如何配置、课程如何设计、经费如何分配、结果如何考核……这些因子都决定着教联体到底能走多远。

    “要突破思维定式、加强精准分析,支持和鼓励核心校与成员校全面重组,实行教联体内人事、教师、经费、教学、资源等无障碍调配,实行一体化管理。”宜昌市教育局局长邓玉华在调研宜都市教联体建设工作时这样强调。

    事实上,宜都市正在探索12个“教联体”逐步推行人事管理、经费保障、教学课程、资源配置、考核评价“五个统一”,全市“一盘棋”全面推进教联体内部建设,避免各自为政成为“一盘沙”。

    以2022年宜都市陆城一小、高坝洲小学、洋溪小学组建的城乡教联体为例,教联体实施成员学校管理联动协同,做到常规制度、教育教学、主题活动等基本同步。各成员学校教学、安全等部门定期开展互查,相互“挑刺”,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进一步完善本校管理。

    “‘五个统一’推进重难点在师资。”宜都市教育局教师管理股股长孔祥春向记者介绍,人事管理向来是区域教育改革的老大难,但借着“市管校聘”的东风,宜都市将教联体建设与“市管校聘”改革有机结合。

    “在灵活调配编制的基础上,教联体内常态化开展交流轮岗、师徒结对、校际教研,以此化解大学校缺编和小学校结构性矛盾。”宜都市教育局基础教育股股长袁定喜说。

    2022年秋季学期,在城区杨守敬小学工作了8年的教师徐炼炼来到教联体成员学校王家畈小学交流轮岗。新教师带来的新教法,让乡村孩子耳目一新。

    “支教老师把先进的教育理念、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带到乡镇学校,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促进了学校教师业务素养的提升。”王家畈小学校长高波表示。据悉,今年宜都市在各教联体中,校级干部、教师交流轮岗115人,占比20%以上,其中城区有40名骨干教师到农村支教。

    2021年9月,宜都市实验小学教师、宜昌市明星班主任曹礼珍交流到十里铺校区,她运用自己多年积累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引导更多家长主动关注孩子学习,积极支持和配合学校的各项工作。一段时间后,家校合育的效果逐渐显现。

    “无论担任哪个班的班主任,曹老师总能根据学生的特点营造积极阳光的良好班风,走进学生的心灵。”同事陈溢说。

    让宜都家长感到高兴的是,如今许多教联体内薄弱校区的老师不少是从城区优质学校交流而来的像曹礼珍一样的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孩子们真正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2019年以来,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核心校共交流53名轮岗教师、16名管理干部到薄弱学校。”李昌洪说,“我们通过优质教师资源流动轮转,永葆活水长流。”

    在师资统一配备的同时,教联体内各成员校的课程教学也同步推进。

    地处偏远山区的潘家湾土家族乡中心幼儿园是宜都市幼儿园教育集团的分园之一,其前身是一所民办园,曾经一度发展十分困难,在加入宜都市幼儿园教育集团后,在总园支持与指导下,该幼儿园的“自然”课程框架初具雏形,幼儿园课程品质有了质的提升。

    “集团化办园,孩子、家长是最大的受益者。过去潘家湾乡很多孩子的家长想尽一切办法去城里买房子、租房子,现在我们的课程很丰富,孩子在自己的家门口就可以享受优质的学前教育资源。”宜都市幼儿园教育集团总园长何谊蓉说。

    教联体长远发展,作为指挥棒的“评价”也需要及时跟进。一个教联体往往连接着三四所甚至五六所成员校,如何在同一维度进行公平考核?袁定喜介绍,该市将教联体建设纳入年度绿色教育质量评价,实行“一站式服务、一次性评价、一个结果应用”,设立教联体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奖励示范性教联体和教联体建设优胜单位。

    “终于深切体会到什么是‘团队作战’了。”提到教联体捆绑式评价,宜都市王家畈中学校长杨威感触颇深。去年,该校与教联体牵头学校宜都市外国语学校、成员学校枝城中学开展了一次教学质量监测及分析。测评结束后,三校教研组联合召开质量分析会,就检测反映的问题共同把脉问诊,一一制定出针对性极强的质量提升措施,力争实现质量共赢。

    “参加了质量分析会后,我们学校的老师个个铆足了劲,纷纷表示‘一定不能拖我们教联体的后腿’!”看到老师个个意气风发、奋勇争先,杨威动情地说。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宜都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十里铺校区教师江园园两年前交流到集团育才路校区,原先在乡村教学时一个班仅有20多名学生,如今育才路校区仅五年级就有6个教学班,每个班学生人数都在48名左右。

    “陌生的学校、更多的学生、不同的学情都让我紧张忐忑,最初在教学和工作中有些许不适应。”江园园说,自己许多次出现叫不出学生名字的尴尬,因为班额增大、作业批改量增加,工作之初手忙脚乱完全应付不过来。

    但困境很快逆转,同一个教研组的教师带着江园园一起教研、共同备课,教研效率马上就提高了,给她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留出了时间。参加学校的青年教师竞赛课活动期间,教研组的同事全程陪她试教了6次,历时一个多月,师傅陈前慧给她的教学设计写下了6000多字修改意见。

    “看到师傅20多处细心的批注,言辞诚恳的教学建议和方法,我的内心充满了感动。”江园园说。

    宜都市五眼泉中小学教师吴峰今年被安排到陆逊中小学进行交流,从农村学校交流过来后,他深深感觉“老师们能坐在一起通研教材、一起探讨课堂中的疑难问题,提升了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许多像江园园、吴峰一样在教联体内学校交流的教师感慨,教联体内的统一教研活动让自己获益颇丰,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人在战斗”。

    “通过教研师训同频共振,我们加快推进教联体内教师专业成长齐头并进。”李昌洪说,教联体实施名师、骨干教师引领下的“教联体”学研训一体化制度,如今6所成员校共有59名教师成为名师工作室成员,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有力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升。

    不仅如此,不少教联体还加快推进数字教联体建设,让农村教师不用出校门也能和城里老师“面对面”进行教学研究。陆逊中小学校长周祖国介绍,通过数字教联体,他们定期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研究,以此提升薄弱学校的教科研水平,“我们坚持每个月开展一个主题研讨活动,每学期开展一次大练兵赛课活动,通过这些方式提升教联体学校内教师的整体水平”。

    “在教联体校级教研中我们通过建立完善‘云上’教学共研共享机制,开展形散神聚的学科主题教研活动,促进校际教研活动的常态化,不仅有力促进了教联体内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以及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而且实现了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宜都市教研室主任郑杰说。

    随着教联体建设的深度推进,教师尤其是一般学校教师得到快速成长,同时学生、家长也获益颇丰——这是宜都市教联体建设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成果。

    今年,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南校区四年级学生万安然和教联体成员校的学生一起徒步到宜都市烈士陵园扫墓,一起走进杨守敬书院参加研学旅行,一起去油榨坪劳动基地体验农耕的艰辛,一起在“实小舞精灵”校园舞蹈大赛中展示自我……

    “在活动中,我们教联体学校的同学一起学习,一起体验,一起成长。”万安然说。

    城南校区五年级学生陈芷熙的妈妈则欣喜地发现,爱好音乐的女儿认识了几位其他教联体学校爱唱歌的小伙伴,交了好朋友。她直言“教联体成立后,学校的活动更丰富多彩,促进了孩子的成长”。

    通过教联体建设,截至2022年秋季学期,宜都市中小学大班额持续清零,公办园幼儿占比从30%跃升至58%,教联体惠及3.5万余名学生。打造城乡一体、优质均衡、共建共享的“宜学之都”,破解“择校热”“进城风”难题,如今不再是一句空话。

    “以教联体建设缔造美好教育,让城乡孩子都能在自己的学校度过最美好的童年时光,这是我们最期待、也最喜闻乐见的事儿。”张祖华说。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