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17日 星期三
新论

    常态课:平平淡淡才是真

    北京开放大学校长褚宏启在《中小学管理》撰文,常态课是学生的“家常菜”,不是偶尔吃一次的“大龙虾”。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不是靠公开课、展示课等“大龙虾”课型,而是靠常态课。常态课是大量的、日常的,在很多人眼中,没有公开课、展示课那样高大上,地位很平常甚至很平淡,但是往往“平平淡淡才是真”。上常态课是教师的主业,上好常态课是教师的天职。常态课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战场。上好每节常态课是个“良心活”,因为常态课上没有监督者和观众,学校也没有可能对每一节常态课予以监控与评价,所以常态课上得好不好、上课时投入多少才学与情感,全凭教师个人的自觉自愿。常态课最能体现和考验教师的真情实感、真才实学,最能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上好每节常态课是教师教学能力的试金石,需要扎扎实实的基本功,不是某些赛课的“一招鲜”就能应对的。常态课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与熔炉,真正的教学相长发生在常态课上,学生的成长靠常态课,教师亦然,而且是师生共同成长。话剧演员有个座右铭叫“戏比天大”,教师也可以有一个类似的座右铭叫“课比天大”,此处的课是师生天天都要上的“常态课”。

    上好课:想通大道理,做好小事情

    上海建平中学原校长冯恩洪在《中国教育报》撰文,对于课堂,我有一个相对简单的认知:假如一个学生以小学每天上6 节课、中学每天上8节课计算,每年在校时间为40个周,每周上课5天,一个学生大学前的12年教育人生是由16800节课构成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的细胞就是课堂。因此,关注教育的细节就是关注课堂。课改的本质是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是用教师能接受的方式引领教师改变,帮助具有使命感、责任感的教师实现上好每一节课的积极愿望,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在我所接触的基层教师中,不想把课上好的教师几乎是不存在的。遗憾的是,由于职前准备的不足、职后教育的误区以及继续教育的低效,让教师浑身的劲不知怎么使,久而久之,低水平的重复必然使人产生倦怠。一节好课什么样、怎么上?这是个不容回避的命题。联系时代特征——与农耕时代、工业时代相比,面对移动互联网时代,一节课应该怎么上?联系学生认知规律——面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接受基础和能力的学生,一节课应该怎么上?联系人类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僵化的课堂形式固然让人生厌,但只有“教无定法”够不够?上好课要想通大道理,也要做好小事情。

    教学技能的核心:“得体与得法”

    湖北省荆州市教科院教研员余映潮在《余映潮谈阅读教学设计》一书中谈道,好课、有质量的课、有语文味道的课、有美感的雅致的课,绝不是摆弄什么教学模式就能立竿见影的。好课要做到“两个充分”,即充分利用课文,充分组织学生实践活动。教师要在反复研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取、提炼、分类整合可以用来设计学生阅读训练活动的教学资源,科学巧妙地利用课文教学资源设计学生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习得语言,充分训练技能。在课堂教学中,一要讲求教师的专业素养,二要讲求教师的教学技能。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在学科特点上并没有统一且规范的评价标准,语文教师入职时,也没有接受过全面的教学技能评价标准的检测,所以入职后的教学技能训练与自我训练就非常重要。如果说要抓教学技能方面的核心,那就是四个字:得体、得法。得体,是说教学要突出文体特点。比如,教学小说、散文不能同于教学一般的记叙文。比如,不能永远只是用一种方法、一种语气、一种情态来教学任何课文。得法,是说教学要讲方法、手法、技巧、艺术;是说在课堂上要实教、巧教、美教、趣教;是说教师要有导入的技巧、切入的技巧、对话的技巧、过渡的技巧、讲析的技巧、调适节奏的技巧、课中小结的技巧等。

    (伊哲 辑)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