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13日 星期三
高质量教师教育何以助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上接2版)

    事实上,针对我国中西部地区地方师范院校发展水平相对薄弱的情况,教育部2022年启动了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协调高水平师范大学以组团形式,在骨干教师培养、高水平人才引进、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对薄弱师范院校进行重点支持。本次论坛中,专家学者也特别关注薄弱地区师范院校的发展状况。

    “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偏远民族地区师范院校的高质量发展是提升我国师范教育整体办学水平、提高教师质量的关键。围绕师范教育开展大规模成体系的组团协作和对口支援将赋能我国师范教育的整体提升。”王红说。

    西部地区地方师范院校已经成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动力源,伊犁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蒋海军以伊犁州为例介绍,该地区60%以上的中小学教师都毕业于伊犁师范大学。但院校面临的实际困难也同样突出——大学文化培养力度不够、高水平师资队伍不强、高水平研究平台及科研成果不足,是西部地方师范院校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挑战。

    为此蒋海军建议,西部地方师范院校要高水平发展,应该坚决摒弃“等、靠、要”的传统思想,激发地方师范院校内生动力,同时建立科学人才引进机制,留住高水平教师人才。此外,用好师范院校协同提质计划政策,加强与高水平师范大学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优质课程资源共享、科研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协同合作。

    聚焦加强对中西部师范院校的支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宋萑特别关注课程教学论师资队伍。这支队伍是教师教育的中坚力量,宋萑在面向中西部师范院校教师的一项调研中发现,中西部师范院校教师学历水平整体较低,而且他们有非常强烈的学历提升需求。为此宋萑建议,可以探索让课程教学论方向的教师报考教育博士;针对课程教学论师资地位待遇问题,可以探索成立二级教师教育机构,既让教师在学科有归属,同时在教师教育体系有归属。在职称评定上,更多关注到这批教师在师范专业主责主业上的投入,而不只是科研成果。

    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兴义市的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是一所民族特色师范院校。院长丁湘梅带来了关于民族地区师范院校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考,“如何让基层一线的教师能够接受更好的基础师范教育,从一个普通人变成一个专门的教育者?”丁湘梅认为,要培养中小学卓越教师,就要将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有机衔接起来,构建起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地方中小学校(名师工作室)协同育人的“三协同”机制,深度融合教师教育实践。

    作为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一块“短板”,乡村教师的发展一直广受关注。陕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民族教育学院院长龙宝新带来了关于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解决乡村教育难题,一是坚持民本立场,强调‘人民教师’是国家的教师而不应刻意区分教师是属于‘城市’还是‘乡村’;二是‘乡培为基’,立足乡村培养最优秀的教师,通过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助力地方师范院校培养扎根本土的‘四有’好老师;三是系统重建,着力解决乡村教师‘教不好’的问题。”龙宝新说。

    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贡献“教研力量”

    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是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保障教师终身专业发展的重要制度安排。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其专业发展过程应当是终身、连续的,并贯穿于教师教育全过程。在教师职后发展过程中,教研的力量不容忽视。

    “中国特色教研制度在支撑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服务基础教育重大改革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研员出现能力退化、不能适应的情况。”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市副市长孟晖表示,当前教研员身份不清、待遇不高、晋升困难、激励不够等问题阻碍了这一群体积极性的发挥。

    为此孟晖主张,面对当前基础教育的新形势和新要求,需要我们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因时变革。以身份界定为例,孟晖建议建立贯通使用与培养的“旋转门”制度,打通中小学教研员和普通教师的培养和使用通道,使教师和教研员岗位之间能够顺畅进出。

    服务于教师专业化成长,教研机构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广东省佛山市教师发展中心主任舒悦以佛山市构建“1+5+N”教师发展支持体系为例介绍了打造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具体做法,这是一个以1个市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为龙头、5个区级教师发展中心为骨干、N个校本研修示范校和名师工作室为主阵地和以高校资源为支撑的区域性教师发展支持体系,足以让广大教师在专业化共同体中加快发展成长。

    健全制度、打造平台,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研员的力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实践型教师教育者的教研员应该干什么,可以干什么?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原校长罗滨以其14年从事教研工作的经验为例,介绍了海淀区“大教研”范式下以课例为载体的跨校跨地区教研新样态——“一体化联合教研”。

    所谓一体化联合教研,其关键在于聚焦教育教学关键问题,以课例为载体,组织跨地区、跨校区的教师、教研员、科研人员、技术团队形成研究实践共同体,集体研讨、反思并改进教学,借助技术手段促进学校、教师、学生、资源、工具、学习方式等多主体联合,共建共享优质资源,促进教师集群成长。

    “这是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一种探索,研究型、输出型教师研修方式的一种探索,人工智能助力中小学集群式发展的一种探索。”罗滨说,教研人要提高站位、敢于担当,要站在中国式现代化全局高度认识教师队伍建设,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贡献“教研力量”。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