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03日 星期三
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学院实验中学 | 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让每位学生都“有戏”——初中戏剧教育“五育”内涵的挖掘与延伸》
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戏”
全 迅

    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学院实验中学坐落于上海戏剧学院旧址,自1945年起,时任校长熊佛西、曹禺、田汉、茅盾以及许多名家、大师在本校任教,赵丹、张瑞芳、秦怡等老一辈表演艺术家在学校剧场登台表演,学校因此被誉为“中国戏剧文化艺术的摇篮”。基于丰厚的历史资源,1992年起,学校将京剧教育作为提升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有效载体,确立了“打造‘有戏’的校园,为学生精彩人生奠基”的办学目标。“有戏”泛指有希望、有盼头、能出彩,我们提出的“有戏”包含四个维度:有梦想、有自信、有本领、有担当。

    30年发展,学校紧紧抓住戏剧综合性、情境性、体验性等特点,将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学段的知识和经验以适合学生发展的方式有机融合在戏剧教育中,为学生成长提供全方位支持。回顾过往,在扎实推进戏剧教育的路上我们经过了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传统文化熏染,构建教育场景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戏剧进课堂,学校聘请优秀京剧表演艺术家和戏剧院校教师来校上课,充分利用大课、小课和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大课设置在每学年八年级大课中,系统讲解京剧的发展史、音乐唱腔、服饰、乐器等基本知识,共16讲。小课是在完成中学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将京剧艺术渗透到音乐、体育、美术课的教学中,如音乐课教唱京剧唱段,体育课进行京剧形体训练。对于有戏剧特长的学生,学校将其组织起来成立京剧队并邀请相关高校教师来校辅导。

    与此同时,学校积极营造戏剧教育环境,将校园环境进行统一规划,比如教学楼内的“楼道戏剧窗口文化”和“楼道民族音乐文化”;上下课铃声也选用充满戏曲元素的京调《西皮流水》、沪剧《紫竹调》,将戏剧的观赏性、教育性、人文性、知识性与校园环境融为一体。

    第二阶段:打造戏剧特色,创新戏剧课程

    为顺利推进戏剧教育特色发展,学校将特色发展写进章程并将打造戏剧教育特色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部分。我们在规划中将其单独列为“发展项目”,在行动方案每个板块中列出年度实施的具体措施。学校还成立了“戏剧教育工作管理团队”,制定学校《特色工作管理条例》,每年拨出专项资金用于戏剧教育工作的开展,在人、财、物、时、空等各方面保证特色创建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课程是打造学校特色的重要载体,我校按照课程设计的要求进行开发和加工,最终确立了学校戏剧教育课程(2011年版),以拓展课程、专家讲座和学生社团活动为主。拓展课程在六、七年级开设:六年级《京剧发展的继承和创新》课程以梅兰芳对京剧艺术的贡献为抓手,围绕经典片段欣赏、演唱、表演展开;七年级《走进实验,走进戏剧》课程通过向学生介绍校史、讲述名人戏剧故事、开展戏剧活动等方式,寓德育于戏剧教育中。此外,走班拓展课程在六、七、八年级开设,共18项学习内容。目前,学校戏剧艺术教育的所有拓展课程全部完成学材和教案的编写,先后汇编成校本学材《京剧校园行》《实验戏剧风》。

    第三阶段:学科课程渗透和精品打造

    在初步完成学校戏剧教育课程的基础上,本阶段重点从课程渗透和打造精品两方面着手,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让所有学生通过戏剧教育学有所得,并从中发现戏剧好苗子加以培养。

    2008年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京剧进校园”首批试点学校,我们开始以音乐、美术、语文学科为主要抓手,将戏剧文化贯穿于学校课程之中。其中《姹紫嫣红京韵起 西皮二黄韵味浓》《古韵京腔滋润心田》等都是戏剧渗透国家课程的优秀课例。学校还着力打造精品课程,主要从三个方面发力,一是依托京剧社团打造精品节目,展示学生的艺术魅力;二是在校内挖掘好苗子,为学有所长的学生提供专业戏剧学习和表演的机会;三是以课程与教学实践驱动教师专业发展,不少教师已经能够承担区域内其他学校艺术教师的京剧教学带教任务。

    第四阶段:坚持戏剧教育成人成事

    随着学校外来务工随迁子女数量的不断增加,生源结构变化明显。因此,学校聚焦学生希望“被看到”“被理解”“被支持”的发展需求,修订、完善戏剧教育课程,鼓励不同基础的学生看、学、演、编,坚持戏剧教育成人成事。以短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为例,该剧是原德育校本学材《永不消逝的电波》的传承与发展。学生在挖掘剧情内涵的过程中,从被动到主动的身份转换,使个体认知态度得以转变;学生在排演过程中自我概念的确立和同伴交往的发展,使个体认知能力得以提升;学生在演出中全神贯注地投入角色,使个体情感得以发展;学生在演出后的集体讨论和道德困惑解答中,提升了判断能力。

    《京韵》是在我校原有校本课程基础上自主研发的系列学习活动,学生从“京韵感知”板块起步,通过“京韵漫谈”“京韵艺术”“京韵欣赏”等模块了解京剧文化;“京韵律动”板块则上升到传承和创新层面,学生传习唱、念、做、打,用丰富的艺术形式表现京剧魅力,提升自身素养。

    第五阶段:戏剧教育助力学生“有戏”生涯

    学校以“五育融合”为主要策略,将戏剧教育与学生生涯规划有效结合,形成跨越四个年段的戏剧教育序列。序列一,红色基因传承。根据新时期课程思政理念,结合“四史”教育,通过戏剧学习方式辐射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序列二,线上微课程打造。以感知美、欣赏美、表现美为主线,结合公民素养教育,打造覆盖初中四个年级的《京韵》精品校本学习资源及微课程;序列三,项目化学习资源整合。设计研发适合不同年级学生的戏剧教育项目化学习,帮助学生获得持续发展的内驱力;序列四,志愿者活动将学习成果巩固分享。以校园戏剧推广志愿服务活动为抓手,由学生自主设计以戏剧为表现形式的相关活动,向学校所在区域周围学生普及和推广戏曲文化;序列五,个性化社团建设。针对我校男生比例高的特点,学校成立男生京剧社团,增加了武术学习、道具制作及舞台管理等内容,丰富学习内容,培养学生担当意识。

    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学校戏剧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具体体现在:艺术表演“有戏”到生涯发展“有戏”的转变;单纯美育到“五育融合”的转变;小众参与到全校参与的转变;依托社会资源到学校自培教师的转变;“埋头独干”到资源共享的转变。同时,学校充分调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师资储备,采取“碎片化学习”与“系统化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同时使用好线上资源,做到学生戏剧教育全覆盖。我们也调整了评价系统,由原来以艺术学习为主调整为较为全面的“是否促进学生‘有戏’生涯发展、是否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是否有助于学校特色形成”等;评价方式则由线性的“师评、生评和自评相结合”调整为立体的“学习观察、小组汇报、表演展示、成长记录相结合”等,在准确反映学生戏剧学习情况的前提下,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30年坚持开展戏剧教育,我们走出了一条普通初中戏剧教育的探索实践之路,“让每个孩子都有戏”的校园生态基本形成,学校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受教育部邀请参与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初中艺术·戏剧八至九年级教材编写。

    (作者系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学院实验中学校长)

    编 后:

    如何以美育人?文化传承和创新如何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学校优质、均衡发展怎样落到实处?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学院实验中学校长全迅带领教师团队从戏剧教育入手,聚焦学生希望“被看到”“被理解”“被支持”的成长需求,坚持“五育融合”创新,在继承和发扬学校戏剧教育传统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戏剧的育人价值,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他们的实践也呈现出学校发展“不靠政策靠创新、不靠生源靠师资、不靠负担靠科学”的可能,以及“五育融合创新,培育时代新人”艺术教育的新路径。他们的成果也惠及区域内其他学校和更多学生,充分发挥了辐射带头作用。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