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05日 星期三
在湖南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菠菜园”是师生们对母校的昵称。这个年轻的校园,因一系列富有人文气息的教育改革而变得生机蓬勃。在民主、平等、宽容的教育氛围中,师生幸福成长。
“菠菜园”里的幸福教育
□ 通讯员 陈敏华 李茂林

    “今天的幸福与欢笑,缘自于昨天的奋发与坚定;明天的成长与收获,取决于今天的选择与笃行……”

    今年初,这首名叫《幸福选择》的诗歌在“菠菜园”流行开来。

    “菠菜园”是湖南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师生对母校的昵称,诗歌作者是博才实验中学校长苏建祥。

    对这一昵称,苏建祥很喜欢。菠菜,谐音“博才”,苏建祥觉得,博才实验中学的教育生态就应该像菜园一样,绿油油,水嫩嫩,生长幸福和希望。

    “助力每一位师生幸福成长,正是我们的追求。”身着白色衬衣的苏建祥说。

    为什么选择“幸福教育”作为办学理念?

    “幸福教育不是我的首创,学校2009年建校起就确立了幸福教育理念。”苏建祥说。建校伊始,首任校长周望城提出“幸福生活”的办学理念,第二任校长谢永红也倡导创建幸福家园。当接力棒传到苏建祥手中时,他陷入了深思。“我希望博才实验中学的每个人,不管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幸福。”苏建祥说,“幸福教育既高远,又寻常;既宏大,又细微。”

    抓住“幸福教育”的“氢气球”

    在苏建祥看来,幸福是一种自我感受,因人而异,因时而异,这种主观性决定了幸福教育就像氢气球升空后很难再落地。

    “幸福教育需要载体。”苏建祥希望,通过有形的载体把幸福教育这个“氢气球”攥在手上、揽入怀中。

    这个问题在苏建祥心头盘旋,但他并没有着急。“教育孩子不是做实验,失败了可以重来,必须想好了、想透了再做。”于是,苏建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阅读、交流和思考上。

    2015年初春,苏建祥参加教育部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中学校长培训班。除了行李、书籍,他还带上了这个尚未解决的难题。

    苏建祥有一个习惯,每到一个城市,就到那个城市的书店逛一逛。

    华东师范大学校园有一个书店,各类教育书籍一应俱全。苏建祥走在书海中,突然一行醒目的文字跳入苏建祥眼帘——《创造一间幸福教室》。

    一个设想像光一样照进苏建祥的脑中。

    3天后,博才实验中学学生工作处主任唐高木收到一个包裹,打开一看,是李虹霞的著作《创造一间幸福教室》。此后几天,学校负责德育的教师都在研读这本著作,探究这个“做老师几乎做到了极致”的班主任,如何创造中国的“第56号教室”。

    循着李虹霞的经验,博才实验中学可以创造有特色的幸福教室吗?从上海到长沙,苏建祥与博才的教师们在相隔千里的异地,思考着同样的问题。

    大胆设想,小心求证。

    当年5月,王小姣班主任名师工作室开始了“幸福教室”的专项研究;暑假,苏建祥带领学校行政人员、优秀班主任一行10余人赴杭州、南京等地考察;8月底,新学期即将开始,“幸福教室”的构想与推进表,在苏建祥和学校管理骨干的脑中已然绘好……

    让幸福成为一张特殊的毕业证

    “幸福教室首先要让人‘躁动’起来!”苏建祥说。

    “躁动”是长沙方言,就是点燃或者激活,恰如雅斯贝尔斯说的“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被幸福“躁动”起来的校园内,每周的升旗仪式上都有一个班级在漫天朝霞中高举班旗激情入场。孩子们看着自己设计的班旗与国旗、校旗同时升起,在空中飘扬,个个心里沸腾着幸福的小水珠。

    如何持续“加热”,让“幸福的小水珠”永不消失?

    苏建祥的设计是“幸福四重奏”:提醒幸福、感受幸福、创造幸福、传递幸福。

    为什么要“提醒幸福”?幸福说来便来了,提醒有用吗?

    苏建祥解释说:“提醒幸福,就是让博才实验中学的每一位师生对幸福的灵敏度变高,让大家发现自己生活的美好。在诗歌《幸福选择》中我写道,‘幸福需要常想一二,少思八九’,当我们把目光长久地投在那幸福如意的一二事上,自然少了很多生活的‘烦恼丝’。”

    故事分享是“幸福四重奏”的重要方式。来听听学校第一个试点班级1423班的故事。

    红色T恤,童花头,黑框眼镜一边圆形、一边方形,做起事来风风火火,她就是欧阳根根,在原来学校被视为另类,在博才实验中学被苏建祥委以重任。

    在欧阳根根的1423班“幸福教室”里,发生了许多新奇却让人温暖的故事。

    一个孩子成绩落后,也无特长,在班上沉默而不起眼。怎样调动这个孩子的积极性?欧阳根根的妙招是帮他找到存在感——管理班级的粉笔盒。这个看似微小又颇有难度的任务,自从交给这个沉默的孩子,每天进教室,都能看到讲台上整洁的粉笔盒,里面码着整齐的粉笔。

    为了激励孩子们努力学习,欧阳根根放言“若这次考试我们班全年级第一,我请大家吃米粉”。孩子们铆足了劲儿,最后果然摘得第一。说一不二的欧阳根根,第二天就租了一辆大巴车,全班50多人浩浩荡荡来到“一家鲜牛肉粉店”打牙祭。

    在全校“幸福教室”展示活动中,欧阳根根班级的主题是“聚焦1423人物”,每个孩子都榜上有名。大家惊讶地发现,许多平时不起眼的孩子,都有着“像钻石那样熠熠发光”的一面。比如“旅行家”是一名成绩中等的孩子,展示他走过的山山水水,一张张精美的照片,一段段从心生出的文字,让大家流连忘返;“米其林厨师”做的糕点绝对美味,若想给99分还真找不到扣那1分的理由……

    1423班试点非常成功,按照程序要进行“幸福教室”授牌。可苏建祥迟疑了:别的班级没有授牌,那些孩子就不幸福了?会不会给没授牌班级的孩子带来负面的心理暗示?授牌前夜,苏建祥紧急通知,改授牌“幸福教室”为“幸福教室”创建成果展示班级。

    就这样,从欧阳根根的班级开始,再到其他班级,2015年底,“幸福教室”在全校推广开来,“幸福教室”的展示形式也不断创新。

    毕业前夕,何不创造机会让孩子们晒晒他们的幸福,展示他们美好的中学时光,用幸福的加速度为他们未来人生助力?

    于是,在学校体育场,博才实验中学九年级学生来了一个声势浩大的“集体晒幸福”。每班一个方阵,如同奥运会各国代表队入场。入场时,孩子们打开横幅,齐声高呼口号,全场掌声雷动。

    人群中的苏建祥也被深深地感动了。在这届学生的毕业典礼上,他宣告:“让幸福成为博才学生的一张特殊毕业证。”

    自能学习激活“幸福教育”

    当年,叶圣陶先生提出“自己能学习,不待老师讲”,这应该是“自能学习”的源头。

    “自能学习”一直伴随博才实验中学的发展。从首任校长周望城到继任校长谢永红,都把自能学习作为幸福教育的有力抓手。

    还没来博才实验中学前,苏建祥就是自能学习的践行者。他在17年的化学教学中发现,课堂上讲得越少,学生学得越好。显然,这正是“自能学习”的真谛。但来到博才,苏建祥思考得最多的是如何在传承中发展:从定模到出模。(下转2版)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