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05日 星期三
总编七日谈 47
如何懂得学生是最大挑战
刘华蓉

    有位教委负责人给我讲过一个故事:有个小男孩上课总精神不振打瞌睡,又经常衣冠不整,衣服上、书本上总是油乎乎的……屡教不改,这个孩子渐渐成了教师和同学心目中的差孩子、坏孩子。学校要求教师家访后,教师上这个学生家里,发现这个孩子家庭是外来打工的,父母推着流动车在街上卖早点,孩子放学就趴在油乎乎的案板上做作业。父母早出晚归,半夜三更在狭小的出租屋里就开始干活,孩子连个干干净净做作业的地方、安安静静睡觉的时间都没有……家访归来,这位教师想: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还能坚持做作业,还能坚持每天上学,被教师批评还不心生怨恨,这样的学生多有毅力、多可爱啊。有了这样的念头,教师眼里的这个学生不一样了,教育他的方式也变了,表扬也多了……最后,这个孩子变得更活泼向上,师生关系也更好了。

    教师为什么变了?教育效果为什么好了?是因为教师懂得了他面对的这个具体的“人”。

    最近到了不少学校,深深感到:要推进教改、课改,提高教育质量,当务之急是弄明白教育对象也就是学生是什么样的、在想什么、做什么、需要什么,一言以蔽之,就是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懂得学生。但恰恰还有不少教师,并不特别了解学生身上的变化,并不大了解每个学生背后各种各样的背景和故事,或者有许多教师忙于写教案、出试卷、备课,而忽略了去更多地了解学生,这也是一些学校和教师教育教学效果不好、甚至出现师生关系紧张恶化的重要原因。

    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哪里?并不是简单的来自技术、来自环境,而是来自社会环境作用下的学生。如何弄清楚教育对象也就是学生身上的变化,已经成为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

    不了解一个人的家庭背景,而想教好一个人、影响一个人,几乎是不可能的。家庭是社会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学生的家庭状况、在家庭的生活状态,直接与他们在学校的学习状态关联。但是否每位教师都能清楚地了解到自己学生的生活状态、生存状态,并对他们在学校的学习状态作出准确的判断?显然不是。在深入城市普通学校和乡镇学校采访后,不难发现:社会变迁带来的家庭不稳定正在影响学生。社会变迁中的人口迁移、意外伤害、大病恶疾、感情疏离正在增多,来自留守儿童家庭、特殊贫困家庭、单亲家庭、亲人重病家庭的学生,几乎校校有、班班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是否对这样的学生有足够的了解并给予了足够的关心?是否有因材施教的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几次指出,世界基尼系数已经超过危险线。世界问题也是中国问题的一个折射,当我们在推进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的同时,背后还存在这样的社会现实,就近入学、随班就读学生的家庭收入差异可能很大,这种差异对学生的在校表现、学业差异、人格培养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我们能不能了解到、读得懂?

    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有着不同家庭结构、不同家庭收入、不同智力水平、不同知识基础,这种不同决定他们每天所面对的生活和环境,可能完全是不一样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用同样的方法去教他们,效果怎么会一样呢?

    你的学生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他怎么生活?他有什么烦恼?真正的教育公平并不是整齐划一、绝对均衡、一模一样,而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懂得学生,才能真正关爱学生、信任学生、影响学生,才能真正有因材施教、入脑入心的教育。

    我们的教师培养、教师培训、教师研修,绝不能漏掉帮助更多的教师懂得学生、懂得怎么去读懂学生、去和学生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教师应对好这个最大的挑战。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