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2日 星期三
在课堂上 同时培优补差是否可能(二)
□本期主持 王占伟

    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离不开培优与补差。然而,如果教师上课偏重于培优,那么教学时就会不自觉地增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势必增加难度,结果造成差生无法消化的现象;如果教师注重基础,强调“双基”,那么教学就会出现浅薄,又会造成优生吃不饱甚至不愿吃的现象。那么,教师在课堂同时培优补差是否可能?

    左手培优右手补差

    培优与补差貌似不可同时兼得,但在我们友善用脑的课改实践中却能呈现两手都抓、两手都硬的格局。我们的策略主要是: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群体中互相学习、互相提高。我在学情调查的基础上将学生分成小组,大家在小组中互相帮助形成一个共同的学习体。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个人发挥自己的特长,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这样在同伴和群体效应下,培优和补差能够同时进行。

    用思维导图展示收获彰显个性。在友善用脑的理念下,教师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方式对自己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这本身既是巩固又是提高。由于每个个体在学习中的收获不等,每个人对自己获得知识的总结概括也不一样。这时,教师让学生在小组进行思维导图交流,这种交流就是吸收和融合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让每个人修改自己的思维导图。修改的过程就是培优补差的内化过程,学生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互相滋养和提高。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土桥小学 戎庆华)

    培优补差如何兼得

    能够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教师是称职的,能教出出类拔萃学生的教师是自豪的,能让潜能者也稳稳跟上学习的步伐,不困倦、不逃避的教师是伟大的。

    我把全班分成8个组,每个小组的一号是尖子生,坐在教室右边的统一为潜能生。课堂测试时,我会根据不同情况分等级。对于潜能生来说,分等级测试既避免了“一刀切”的不公平,也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力。尖子生已经不满足于个人的成绩,把小组带动起来会带给他们更多的满足感。我就是抓住了这两类学生的不同心理,不动声色地做实了培优补差。

    当然,只有检测、作业分层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备课、授课都应该有分层意识。此外,我注重尖子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例如找出学得快、学得好的学生当小老师,这不仅锻炼了台上的学生,也激发了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连潜能生也跃跃欲试。

    (山东省威海市高新区后峰西小学 于庚灼)

    培优补差可以同时实现

    在课堂上同时完成培优补差是可以实现的。

    “优”和“差”在这里应指的是学生的学科知识和能力的“优”和“差”。分析学生为什么会有“优”和“差“的区别,大致有这些原因:学习基础、智力类型、学习习惯、学习动机、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家庭关注等。种种造成学生差异的因素,都是可以调整、改变的。

    培优补差必须因生而异,有的放矢。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明晰学生“优”在哪里,“差”又在哪里,为每个学生“差”的方面制定一个“补”的策略。当然,要尽量在课堂进行“补差”,并且也能够在课堂完成。对优秀的学生,在课堂也要有合理关注,让他们有充分的成长、发展空间。

    从学生的学习状态看,班级的学生是分层的。教学时,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布置学习要求,实现培优补差任务。例如在学习“乐”字时,要求一般的学生会写,知道“乐”的读音、字义,会组词即可。鼓励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了解“乐”字字形的变迁,并能讲述。

    (河南省濮阳县教师进修学校 贾红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期话题:《在课堂上同时培优补差是否可能》

    欢迎您提供话题或来稿。

    投稿邮箱:362149788@qq.com

    来稿请注明“辩课”

    截稿日期:6月30日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