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09日 星期三
此花不在你心外
□ 陈心想

    据说,王阳明与弟子游南镇时,学生指着岩石中花树问他:“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我不知王阳明高深哲学的究竟是什么。我的理解是,花开本没有意义,是心赋予了它意义。

    曾经有段日子,我心里的天空布满阴云,暗淡无光。一个人走在大学校园,空空旷旷,不见人影,却看到各种有名或无名的花开得鲜艳妩媚。这些花引得我不禁问道:无人来赏,何以怒放?即刻,我自己也笑了,我不是正在欣赏它们吗?大概正因为我的“心”,花便开了,是我的心与花一起明朗起来。于是,我写下一首诗——

    四季桃荷菊引梅,无边风景顺时追。

    风前怒放只须放,桥畔霞红不为谁。

    这些花该开的时候就开,不管有没有人来欣赏,自性的绽放不为任何人。可是,又回到王阳明的“此花不在你心外”,似乎我的心一动,花便开了。是呀,没有心,何以有花,何以有花娇艳的颜色?花本是无感地存在,无觉地开放,是心赋予了花开的存在、价值和意义。不然,一颗麻木心,怎能体会花开的情感?他的世界也不会有这些明亮的花朵。

    是心让花开有了意义和情感,也是心让世界有了意义和情感。

    比如一篇文章,便可以看作一朵怒放的花朵,它的价值和意义就取决于读者的心。同一篇文章,同一本书籍,在不同的读者看来是不一样的。同是读马尔萨斯《人口论》,达尔文读出了“生存竞争”,完成了自己的进化论;同是读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社会学家奥格本从梦的隐性内容发挥想象,提出了他的“文化堕距”理论;同样是《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同是花开,因为不同的心而意义迥异。

    心的境界,决定了花开的价值。而心的境界,取决于修行的道路。

    (作者单位系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