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08日 星期三
合作学习中的热烈讨论到底好不好(一)
□本期主持 王占伟

    某地举行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在课堂合作学习环节,一组学生的讨论很热烈,另一组学生的讨论略欠积极。教师们在议课时有了观点交锋:多数教师认为,讨论热烈的一组学生讨论积极,学习状态好;也有教师认为,讨论热烈的小组,学生交流的主要是他们已知的内容,而讨论并不热烈的小组却在探索未知,这才是真正发生学习的小组。那么,合作学习中的热烈讨论到底好不好?究竟如何看待?

    小组讨论过分激烈要不得

    在课堂合作学习环节,小组讨论时稍微激烈一些,可以提高讨论效率,激发学生的思维,生成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小组讨论过分激烈却要不得。

    小组讨论过分激烈,难免会引发学生产生负面情绪。当学生因为过分激烈的讨论而变得愤怒和暴躁时,探讨的主题会偏离方向,讨论的内容也会改变味道,讨论的结果看似精彩,但不一定是符合真理的结果。

    当学生讨论一些开放性问题时,由于问题本身没有明确的答案。所以,在过分激烈的讨论中,那些口才好的学生会牢牢把握话语权,会把最终的结论引导成自己的结论,这对其他同学是极为不利的。

    真正有效的讨论一定是在和谐的氛围中,全组同学都能积极参与。针对问题各抒己见,互相评论,取长补短,最终得到令大家都满意的结论;而不是小组成员各持己见,或不能认同他人观点而争得面红耳赤,甚至有学生明明知道自己错了,但口头上不愿意承认。

    总之,小组讨论可以适度激烈,但绝不可过分激烈,更不是越激烈越好。

    (山东省威海市第三中学 吴宾)

    课堂不冷即为妙

    许多教师认为,讨论热烈是当下课堂追求的效果;但我认为,课堂营造思考热、不冷场才是教师的追求。

    无论热烈讨论还是冷静思考,最终要衡量思考的结果如何,这个结果不仅是指思考问题本身的答案,更关注的是思考过程中是否生成问题、提高思维品质、实现了学习目标。

    所以,听课者在观课的同时,更需要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察看学生书写什么,听听学生讨论什么,问问学生有什么疑问。因为教学效果不仅要看课堂气氛、双边活动,更要看是否发展了学生的学科能力,是否提高了学生学科素养。而这些指向的就是学生在课堂表现出的思维品质和学习兴趣。无论是热烈讨论还是静静思考,都要围绕课堂学习目标生成新的问题。如学习某个知识点时,通过自己思考后再与同学交流讨论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思维,这样才能提高某方面的思维品质。

    (江苏省高邮市第二中学 孙义兵)

    课堂讨论岂能看“热闹”

    在许多观摩课中,教师都会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然而,许多教师只是看“热闹”,认为这样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其实,课堂讨论中“匆匆过场,草草收兵”“看似热闹,华而不实”“缺乏思考,人云亦云”的假象蒙蔽了许多观课教师的眼睛。

    课堂讨论中的“热闹”,实际上是一种合作“自由化”现象。具体表现为,有的小组讨论嘈杂,听不清谁在发言;有的小组只有成绩好的学生在评说,学习困难者说不上话,似乎讨论与己无关。这样的课堂讨论,很难产生互帮互学、相互启发、培养合作精神的效果。

    课堂讨论交流中的问题要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小组内学生合作的需求,特别是让优等生能够帮助学困生。真实的学习,一定是一个磕磕绊绊的过程。这样的交流氛围,也必然不会太“热闹”!

    可见,小组讨论需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要看小组讨论中思维的碰撞、灵感的顿悟、感知的提升,不能只看“热闹”,那种表面的“热闹”,恰恰掩饰了学生的思维,很难看出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学习能力。

    (安徽省合肥市西园新村小学 夏永立)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