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4月19日 星期三
课程观察·赵桂霞
课改,关键在教师

    今年3月,广文中学第十一届课堂教学研讨月期间,我听了同学科教师的几节“同课同构”课,给我的强烈感触是,同样的学习内容,同样的教学流程,同样的训练题目,教师却营造出不同的课堂气氛,学生收获的学习效果也不同。一节课死气沉沉,另一节课生动活泼。“课”都已经改了,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课堂展示、精讲点拨等教学流程也在课堂落实了,是什么影响了课堂学习的效果?

    美国教育工作者萨尔曼·可汗创建的可汗学院和他制作的每个知识点10分钟左右的视频,正在帮助越来越多的学生克服学习障碍,进而喜欢上学习。比尔·盖茨评价他“是一个先锋”“引领了一场革命”。是的,可汗借助技术手段,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美国某些学校甚至采用让学生回家看可汗学院的视频代替上课,上学时则做练习,再由教师或已经学懂的学生教其他同学不懂的地方,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单就可汗学院的视频而言,与我们过去“以讲为主”的教学并无二致,但有人说“神奇得很”,“作为教师怎么也解释不清的知识点,可汗通过短短10分钟的视频,就让孩子们融会贯通”。

    从比尔·盖茨的感受中,从两节“同课同构”课的效果里,我们似乎能够发现一个相同的道理:课改中,教师自始至终都是学生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两节“同课同构”的数学习题课,A教师安排学生用12分钟时间完成4道习题,后期的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精讲点拨共用时25分钟,剩余8分钟又点评了午练时的两道难度较大的习题。B教师把4道题作为学生的作业要求课前完成,课堂从小组讨论开始,课堂展示、精讲点拨等流程下来,满满当当用了45分钟,仅第一道最简单的习题就用了15分钟。何故?A教师只是教学生做题,而且只是教会学生做这6道题;B教师则通过学生做题,发展学生的能力,特别是思考问题的能力。B教师课堂上的主要行为是“发问”:是这样吗?还有别的方法吗?有补充吗?没有问题了吗?“究理”的课堂让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化,思维水平得到提升。正如物理学家麦克斯·冯·劳厄所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

    达成这样的效果,关键在教师。目标上,教师需要有从“教会学生什么”到“学生发展了什么”的转变。备课时,不再只是备教材、备知识、备重点难点,而更应“备”学生:学生已经会了什么?新知学习中会遇到什么问题?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上,教师需要有从“在意知识的完整性”到“关注获得知识认知过程的完整性”转变,不再只是把教学内容当成自己要完成的任务,而应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把传授思维方法作为教学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的教育报告《反思教育:向人类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中指出,要重新定义学习的概念,改变学习方式,明确“教育要帮助人们改变思维方式和世界观”。

    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教师始终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发挥着主导和决定性作用,萨尔曼·可汗的成功同样颠覆不了“教师的决定作用”。可汗学院备受追捧,不是因为被称作“翻转课堂”的“视频”,而是“视频”中讲课的“人”。我们研究可汗学院的讲课视频就会发现,每一位教师的讲解都结合了学生生活中的案例。比如,“丈量地球和太阳的距离”,视频引用了子弹的速度;学习“数学加减法”时,教师用学生常玩的玻璃球为例;在一节“数学涂鸦课”上,教师把生活中的各种水果作为教具,引领学生走向斐波那契数字的规律。尽管视频学习不能有效提升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水平,但从总体上看,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水平的提升,必须先要掌握一定的知识概念,就知识学习本身而言,可汗学院无疑是成功的。

    教育的质量永远取决于教师的质量,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课堂主旋律的今天,学校更需要提升教师的质量,才能真正提升教育的质量。

    (作者系山东省潍坊市广文中学校长)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