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4月19日 星期三
近年来,“以良好校风影响家风改变民风”已成为江西省弋阳县教育发展的核心理念并被广泛传播;“人民满意的教育,应该是人民参与且认可的教育” ,这一观点也已成为弋阳教育领航人方华主政教育的核心思想。当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逐渐走向深化和内涵时,主政者的管理智慧和办学思想就显得越发重要。弋阳这个经济欠发达县,正在一种新的教育“发展学”引领下,依靠人民走向真正的“人民满意”。
以人民的名义,办人民参与的教育
——一位教育局长的教育学
□ 通讯员 陈志岳

    江西省弋阳县是方志敏烈士的故乡,一个经济欠发达、仅有41万人口的中西部小县,在外部条件和经费投入没有明显改变的情况下,不到4年时间,这里的教育生态发生了深刻改变,城乡教育趋于均衡,教师专业成长呈井喷式发展,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明显提升。这种改变引起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教育部、江西省教育厅等部门领导先后走进弋阳调研教育发展工作;国家及省市主流教育媒体也纷沓而至,探究弋阳教育异军突起的缘由。

    “教育,表面看起来是事务,实际上还是事务背后的人,为人(学生)服务,靠人(教师)服务。”作为弋阳教育的主政者,县教体局局长方华一直非常看重人在教育中的价值。他当过教师、校长,继而任职三年城管局长,之后又回到教育部门出任教体局局长。在他主政弋阳教育的几年间,先后荣膺“2014年度全国十大思想力教育局长”“2015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称号,被聘请为江西省第七届总督学。这个貌不惊人的江南汉子,到底是如何依靠人、发展人,进而成功推动区域教育综合治理,实现一方教育生态的改变呢?

    搭好平台,让教师站在舞台中央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从外突破是压力,从内突破是成长。早在2013年6月,弋阳县教体局就提出“让教师走专业化发展道路、让孩子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让弋阳教育成为弋阳人的骄傲”三个目标,并提出“以良好校风影响家风改变民风”的教育愿景,通过创建环境、营造氛围、建设生态,唤醒、点燃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情怀,激励行走的人奔跑。

    在方华的倡导下,弋阳县教体局针对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工作热情低迷的现状,着力打造五大民间协会、微信平台和叠山书院论坛,为教师搭建彰显能力、展示自我的平台。当年,弋阳先后成立心理咨询协会、家校合作协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教育梦·龟峰读书联盟、名师工作室五大民间协会,吸引教师广泛参与。

    利用全县教育系统微信群、各级各类学校微信群、农村中小学教师交流群等,县教体局领导班子成员与学校校长、教师交流教育管理理念,了解教师生活和思想状况,零距离交心沟通。微信平台成为弋阳教师倾吐心声、诉说衷肠的精神家园。广大教师通过微信与方华交上了朋友,学校的许多情况通过微信即可传递到局领导班子,并得到回应和落实。

    2015年4月,曹溪小学工会主席陈进文一篇《那山那人那校》的文章,发布在读书联盟微信群,讲述曹溪镇最偏远的外洪小学校长张庆录坚守大山深处37年的故事,其中谈及张庆录退休前的两个梦想:改善校园环境和期待年轻教师进山接班。方华看到后立即到外洪小学调研,从此开启了他五进外洪之行。方华与外洪小学师生一起过六一儿童节,为外洪小学修改设计方案,挖掘张庆录在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教育坚守……在方华的关心和推动下,外洪小学面貌焕然一新,张庆录也被江西省委组织部评选为2016年度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受到时任江西省委书记强卫接见。

    在弋阳,叠山书院论坛由各民间协会轮流承办,论坛唤醒了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热情。从创办到现在,叠山书院论坛已经举办11届,吸引了几千名教师参加,还有许多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参与,叠山书院论坛已成为弋阳县教育文化事业的一张名片。一批青年教师通过叠山书院论坛脱颖而出,一举成名。弋阳一中的严丽雯、叠山学校的江莎莎、旭光学校的田甜、弋阳二中的邵蔚、朱坑小学的陈斯……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平台,才让散落在各个学校的他们成为全县皆知的明星教师。

    搭建平台,营造氛围,让教师乐学、乐享,乐于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寻找自己的职业幸福感。这是方华一直坚持的教育主张。

    强化培训,让教师享受成长

    方华是个善于学习的人,他深知教育工作者专业成长的重要性。因此,自他担任局长以来,弋阳县教体局通过大规模分层分类培训,唤醒、点燃教育者心中的“善”和“美”,积极鼓励“做”而论道,在全县教育系统倡导树立“实干兴教”理念,树立先进典型。

    弋阳县教体局组织的教师培训,一是立足本土化,用身边人教育人,向身边人学习取经;二是请进来,邀请国内学校管理有特色、育教学理论有见地的专家学者到弋阳讲学,为教师奉上心灵鸡汤;三是走出去,到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沃土中吸收营养。弋阳县教体局还利用寒暑假,为中小学教师设置菜单式培训项目,由教师自选时间和培训内容。其中2016年暑期培训涉及46个项目、158个主题,授课教师达182人,参训教师总数近万人次,为弋阳县教育史上培训人数最多、培训部门最多、培训项目最多、培训授课教师最多的一次。

    近4年来,弋阳县教体局举办以“菜单式”为主要形式的“本土化”师资培训近400场、7.3万人次、16.9万课时。除了由弋阳县教师发展中心统筹组织外,部分管理人员和中小学校长也自发成立民间培训团队,如“同路人”“追梦人”“相约军营”等团队,他们发海报、打广告,自行招募培训学员,只为找到相同尺码的人为弋阳教育行走。这些自发组成的团队通过再生问题培训,着力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课程建设中常见的困惑和问题。这种没有行政推动完全自愿的小众培训形式,受到弋阳教师的热捧,其中“同路人”第一期研修班招收30名学员,报名人数达97人。

    正是通过城乡统筹、县域统筹和教师自发组织的多种形式培训活动,有效促进了城乡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进一步加强了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

    合力家长,与“合伙人”一起办好教育

    方华有这样一个观点:如果把孩子的教育比喻成股份公司,家长和学校就是“合伙人”,学校是有限责任股东,家长是无限责任股东,因为学校只能负责孩子一段时间的教育,家长则要对孩子终身负责。既然是“合伙人”,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责、权、利。

    于是,县教体局在整体推进区域教育生态治理时,把家长参与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突破口,引导家长走进学校,参观学校办学环境,参加学校各项教育活动,参与学校组织的教育思路、理念的探讨与交流,让家长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感受到来自学校对家长的尊重,从而自觉担当起教育“合伙人”的主体责任。

    通过邀请家长到学校做路队值日、卫生巡查、考试监考,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熟悉教师的工作环境,家长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满意度大大增强。学校经常组织家长参加学校的“小手拉大手、大手牵小手”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把真、善、美的种子带进家庭,唤醒家长内心向善、向上、向美的追求……弋阳开始形成全社会热议教育、关注教育、帮助和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

    在县域没有推进家校合作之前,教师与家长联系较少,只有在孩子出问题时才会约见家长;当弋阳成为江西省两个家校合作实验县级实验区、教体局全面推进家校合作以后,校长和教师发现,原来家长是最大的资源宝库。现在学校要办什么事情,解决什么问题,都有家长主动与学校对接,献计献策甚至出钱出力。逸夫教育集团的塑胶跑道按规划应在两年以后建设,在家长委员会的组织下,提前建成使用;朱坑上童完小的教学楼在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帮助下已投入使用;弋江镇二小的家长大课堂,利用家长的不同专业优势,组织家长讲师团,给孩子讲授安全、法制、交通、卫生以及心理健康等内容,孩子们不仅从中接受到教师无法提供的补充教育,更感受到来自家长的关爱。湾里乡朱陇小学的家委会主任张四龙是一位年过六旬的普通农民,却有着深深的教育情怀。他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家委会工作,参与学校食堂管理,自己种的稻谷坚持不打农药,长年给学校食堂供应大米,价格每公斤比市场价便宜几角钱,目的就是为了让师生吃得放心健康。学校只要有事叫他帮忙,哪怕耽搁自己家里的事情,他也要确保学校优先。

    弋阳县家长对学校的理解、帮助和支持无处不在,这也是弋阳教育生态改变以后带来的良好局面。教育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家长是学校教育无穷无尽的资源宝库。方华认为,只要尊重、点燃、带动和影响家长,就能得到家长的认可和倾力支持。学校付出的是真诚,收获的是家长热情洋溢的真心。

    “家校合作把处于匿名状态下的破坏性力量,转变成有组织的建设性力量,弋阳县做到了。”长期从事家校合作理论、实践研究的江西省教科所所长吴重涵博士这样说。

    关注乡村学校,让乡村文明更好延续

    弋阳县教体局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坚持“校园规划科学化,校园建设标准化,校园文化品位化、校园生活家庭化”的校园建设理念,加大乡村学校投入,保证国家、省、市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尤其是不折不扣地落实对乡村教育的改造。积极推进城乡学校信息化建设,通过“三通两平台”建设,城乡远程同步课堂,让城乡孩子享受到同样的教育资源。同时加大和倾斜县级投入,使乡村学校发生了让老百姓看得到、摸得着的变化。通过几年建设,全县大部分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实现了标准化办学,村完小以上学校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教育资源班班通、学习空间人人通。

    对于区域教育、特别是对于乡村教育均衡发展,方华有自己的判断,他认为乡村学校虽然资源相对匮乏,但仍具有乡村优势。因此,帮扶乡村学校要从挖掘乡村文化,乡村民俗着眼,从开展学校课程建设、文化建设、课堂活动建设入手,帮助乡村学校改善办学条件,走内涵发展之路。如对学生进行方志敏革命事迹的红色教育,开展“弋阳腔进校园”等民族艺术教育,开设学包清明粿、米糖制作、会戏欣赏、农耕研究、社团活动、石头艺术等乡土课程,以及在全县铺开的“小手拉大手”乡村清洁行等绿色课程。弋阳县通过开发“红古绿”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育人导向。

    近4年来,弋阳县乡村学校教育教学全面提升,大量在城区就读的学生“回流”,不少乡村学校在两三年内学生总数翻倍。2015年与2012年相比,全县小学生增长了4913人,70.61%在农村学校就读;初中生增长了1360人,88.82%在农村学校就读。农村学校在校生比例增长5.09%,城区学校下降了5.09%。

    正是弋阳教育人以开拓精神、创新举措走出了一条别有新意的教育发展之路,先后吸引了山西、河南、山东、重庆、河北以及江西等各地教育同仁参观学习。显然,曾经薄弱的弋阳教育,如今已蝶变成教育创新发展的“实验田”,所形成的“接地气”经验让人耳目一新。

    这一系列成绩的取得,源自弋阳教育人吃透、吃准中央关于推进教育发展的思想精髓,积极贯彻国家大政方针,努力践行,从内部发起一场深度变革。这场变革以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为核心,以学生终身发展、教师专业成长为指向,以普惠式功德教育为价值目标,最终实现办社会各界群众都乐于参与的人民满意的教育。

    “让教育回归教育,弋阳教育的改变,不是某一个人的智慧和创造,而是弋阳教育人在弋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发展的大环境下,遵循教育的内在规律,遵照党和国家对教育的要求和规定,朝着懂人情、通人性的方向努力,把人内心美好善良的部分激发出来,这才是教育真正应该有的力量。”方华同校长们分享他对弋阳教育的认识时这样总结。作为县域教育的掌门人,他始终在观察、思考和判断区域教育的发展走向,适时引领、鼓动和提醒学校管理者,在某个阶段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和路径,才可以顺利到达那个我们将要遇见的未来。

    教育不是“独行侠”,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区域教育的治理没有区域内民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肯定无法取得最终的成功。以人民的名义,办人民参与的教育,这是弋阳教育我们提供的借鉴。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