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4月19日 星期三
师范教育需要内涵发展
□陈亚斌 周建国

    师范教育作为培养新教师的工作母机,目前虽然每年毕业生数量有保障,但质量依旧逊色。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我们期盼师范教育向内涵要质量。

    提高师范生入学门槛是当务之急。荀子曰,“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社会转型亟须高素质人才,人才培养需要好教师,好教师的产生,首先寄望于优秀学生读师范。为此,要进一步提升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教育部门要主动当好政府参谋,竭力提高在职教师待遇,改善教育生态环境。在职教师地位提高了,师范院校自然“引得凤凰来”。

    同时,师范院校要扭转向非师范扩张的导向,理直气壮地回归师范本色。期盼国家继续加大对师范院校扶持力度,深化提前录取、订单式委培、免费保送等招生办法,保障生源量足质优。一方面,好教师都有一些共性特征,比如性格外向,心理阳光,有爱心、善心、耐心和宽容心,等等;另一方面,中小学是为学生打基础的教育,教师应该是通识之才,需要师范生“基础宽,视野阔,知识广,能力强”。因此,为了提升生源质量,建议师范院校要在文化考试前进行面试,同时扩大面试比例,增加面试权重,规范程序,严格选拔。

    师范院校还要打造多元化师资队伍。这是保障师范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作为师范院校领导,既要有战略眼光,招贤纳士,大胆引进顶尖人才;又要海纳百川,以宽广胸怀敞开政策大门,不拘一格,鼓励中小学名师和能工巧匠到校“唱戏”,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多元化、差异化和个性化。

    教育中的问题多半来自课堂,课堂就是活的教育学,真正的教育家来自实践。希望师范院校的专家们坚持问题导向,自觉走出书斋,争做“擦亮星星”的人,把基础教育中的挑战和危机变为研究课题与资源,以中小学为“试验田”,为培养未来教师贡献力量。

    在新一轮课改中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师范院校教授胸怀理想和智慧,带领研究团队深入一线。比如,华东师大教授叶澜本着“能改变一个教师,就改变一个教师;能改变一所学校,就改变一所学校;能改变一个区域,就改变一个区域”的信念,20多年来不辞辛劳奔波各地听课、评课、改课,致力于推进“新基础教育”实验,她的“生命唤醒”理念影响了成千上万教师;还有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华东师大教授崔允漷和福建师大教授余文森等,为提高师范生和教师的核心素养,都在脚踏实地从事面向基础教育的实验。

    师范生既要有良好的专业理论素养,又要有必备的教学实践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未来教师,进入中小学教育后才能缩短成长周期。

    为此,师范院校要改变“应试型”培养模式。当下的中小学教育,“应试教育”仍挥之不去。如果师范教育也沿袭“应试”模式,师范毕业生成了“应试”新兵,无疑将使中小学的“应试教育”进入恶性循环。

    另外,当下的师范生有知识、缺文化。这就要求师范教育应该创新管理,在改变师范生的教育理念和职业观念上下功夫。适当减少一些专业课程,加强教师职业的专门训练;要打开校门,尽早把他们带进社会,带进中小学课堂。同时,读书和写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两翼,师范院校要把读书和写作纳入课程,引领师范生既要读好“有用的书”,改善知识结构,弥补先天不足,又要引领他们跳出学科和教育,打破专业边界,自觉参与网络读书,多读人文社科等“无用”的书,尤其要引领他们多读适合学生读的书,以便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要鼓励他们争做思者、行者、读者和作者,在读、思、做、写中砥砺思想,内化行动,争做一专多能的未来教师。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奉化区教育服务管理中心)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