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5月17日 星期三
乡村教师补充应谨防性别比例过度失衡
□ 金志峰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地方一系列倾斜性政策措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情况得以改善,大批年轻教师走上乡村学校教学一线,乡村教师队伍得到较好补充。然而,新进教师群体普遍面临一个问题,即女教师占绝对多数,男教师非常少,性别比例严重失衡。

    我们调研发现,当前乡村教师性别比例呈如下特点:男教师占比与年龄段和学段高低成正比,越是低年龄段和低学段,男教师占比越小。乡村学校男教师总体占比为36.8%;但在30岁以下年龄段,这一比例降至22.8%;而在30岁以下乡村小学教师中,男教师占比仅为12.7%。许多乡村学校除个别男性校领导外,几乎清一色是女教师。

    在公开招考和特岗计划之外,一些省份制定实施了地方性免费师范生全科培养政策,但许多地区反映,通过这三种渠道补充的男教师都很少。江西省某县乡村学校近年新招考教师中,男性占比不到5%。湖南省某县近3年新进教师1150人,其中男性193人,占比12.5%,该县一所镇中心学校新进特岗教师106人,仅有3名男教师。地方性免费师范生政策受到乡村学校广泛欢迎,但男教师少的问题仍难以解决。

    男女教师比例失衡给乡村学校和乡村教育造成一系列问题,有关部门应予以高度关注,尽快采取有效措施。

    首先,学校教育“阳刚”不足,影响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双方的角色都不可或缺。同样,男教师和女教师也扮演着不同角色,起着不同作用,共同促进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学生心理和性格的健康发展需要刚柔并济的教育,但乡村学校男教师稀缺显然不利于学生阳刚精神的培养,影响其人格全面发展。

    其次,女教师择偶困难,影响教师队伍整体稳定性。乡村社会相对较封闭,乡村学校教学任务重,教师社交时间少。这些都造成乡村教师社会交往面狭窄,接触对象多为学生家长和附近村民,与教师文化水平相当的单身者较少。因此,教师婚姻在较高程度上依赖于学校内部解决。但男教师稀缺造成乡村学校“大龄剩女”激增,因择偶因素离开乡村学校的女教师也日益增多。

    再次,产假过多,形成普遍的“产假式缺编”,影响正常教学。调研发现,由于女教师占比过高,加上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当前中小学教师休产假人数比例总体上已占全体教师人数的8%-10%,乡村学校产假比例则更高,部分乡村小学甚至超过30%。产假造成学校缺员,空缺的岗位只能由其他教师临时顶岗,大大增加了其他教师的工作量。

    最后,男教师短缺削弱了乡村学校的安全保障。相对于城市学校,乡村学校位置较为偏僻,寄宿制初中和小学较多,安全压力更大,入侵校园伤害师生事件易于发生。但乡村学校普遍规模较小,公用经费捉襟见肘,难以添置足够的安防设备,要招聘专职保安人员更是奢望。因此,乡村教师责无旁贷地充当了校园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但男教师缺乏,无疑降低了校园安保能力。

    表面上看,乡村男教师稀缺是由于男性报考少,但深层根源在于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缺乏。在我国,男性往往肩负着家族希望和家庭重担,其社会地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家庭的社会地位。乡村学校位置偏远,条件艰苦,乡村教师社会地位不高,经济收入低,很难对男性形成足够的吸引力。

    因此从近期看,应在乡村教师培养和补充环节采取有效对策,从源头上防止性别比例过度失衡。在培养环节上,在师范生招生名额上设置性别比例建议。在这方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该校自2006年以来为湖南省培养了大批优秀免费师范生,针对男生过少问题,该校在近年的招生中要求男女生比例均不得低于30%,有效解决了招生中性别失衡问题,同时也避免了性别歧视。此经验同样适用于乡村教师补充环节。

    但即便如此,由于男性报考人数过少,一些地区仍难以招到足够的合格男教师。因此,从长远看,必须切实加强对乡村教师的政策倾斜,实质性提升乡村教师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同时大力完善乡村基础建设,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以大幅度提高乡村学校的人才吸引力和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吸引更多优秀男青年投身乡村教育,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作者单位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