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5月24日 星期三
有观点认为,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提出的学习共同体,击中了当下中国教育改革的“痛点”。学习共同体究竟是什么?实践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它与合作学习又有哪些异同?日前,在四川遂宁举办的全国中小学课堂改革风向标年度论坛上,几位一线教育工作者进行了探讨。
热闹与安静的课堂,孰优孰劣

    对话主持:褚清源

    对话嘉宾:

    李玉贵 台北国语实验小学教师、台湾“师铎奖”获得者

    林  莘 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四小学校长

    王红顺 河南民办教育共同体理事长

    朱凤书 北京市海淀区七一小学副校长

    李启书 四川省遂宁市遂州外国语小学校校长

    学习共同体与合作学习的区别

    中国教师报:学习共同体是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提出的教育概念,在中国获得了许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支持。每个人眼中的学习共同体都是不一样的,各位嘉宾眼中的学习共同体是什么样?

    王红顺:我想拿我研究的学习共同体与合作学习作一个比较。合作学习是课堂的一种组织形式,而学习共同体是一种合作学习的性质,是学习的性质。学习共同体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载体,也可以说是一个平台。只有依靠学习共同体这个平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才能够顺利运行。

    学习共同体不仅仅是知识学习的共同体,还是一个思想永恒的共同体,更是一个精神共同体,过往的那些合作一般仅仅局限于知识合作,学习共同体要达到心灵的合作,是从共识到不同的合作,是从表达到倾听的合作。

    李启书:学习共同体与我们之前的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是有一定区别的。第一,它是针对学生的学习共同体。第二,它是针对教师的学习共同体。第三,它是学生和教师一起组成的一个大的学习共同体。

    大家都在这样一个共同体中汲取来自对方好的观点、好的思想,从而形成好的解决方案。当然,最终学生拿出多少方案或方法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们获得这个方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难能可贵的是,遇到困难学生如何克服?他们一定会想各种办法,当这成为学生思维学习的一种模式后,我相信学生的成长一定是看得见的,学生的未来也一定是看得见的。

    李玉贵:佐藤学说,同时追求卓越和平等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对于学习共同体,我们其实在做一件较为困难的事,那就产生一个问题——你真的想做学习共同体吗?每个教师必须扪心自问。不想做就不要做,除非你把该问的问题问完,除非你把遇到的困难具体化,不然想做好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同时,我还要追问,我们真的需要学习共同体吗?我非常希望,教师在践行学习共同体时,应该先以自己为主。不然做着内心没有幸福感的事情,教师会感觉非常艰难。其实,我一直都没有说我是推广学习共同体的人,但我要说,在我教学卡住的地方,学习共同体的许多理念和做法帮我解决了存在的问题。学习共同体的许多理念,让我更加理解了什么是老师、什么是学生、什么是学习。我想说,大家在践行学习共同体的时候,有问题一定要问出来、搞明白,不然回到学校做的可能是虚的、假的。

    学习共同体是一个系统工程

    中国教师报: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四小学和北京市海淀区七一小学一直在践行学习共同体,两位校长能谈一谈你们学校的经验吗?

    林莘:许多人问我,你们学校在践行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我的答案是,最大的困难无法说,因为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整个系统跟着改变后,困难才能迎刃而解。

    其实我想重点讲三个词:安静、安定、安全,我把具备这三个特征的课堂称为三安课堂。首先讲安静,以前我上课要多嗨有多嗨,课堂上激情满场、热闹非凡。可是现在却安静了,像完全变了个人似的,为什么?因为我觉得只有安静下来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思考,才能为真正的深度学习奠定基础。许多教师比较喜欢用纪律掌控学生,背挺直、人坐好……因为教师要学生呈现良好的课堂状态。但是真正学习共同体的课堂,它的安定靠什么?其中一个方法就是用学习任务来带动,这个任务一定要充满情境性、趣味性,更重要的是有思考探索的空间。最后就是安全,这一点其实要求教师不要过多点评、过多介入,如果过多地介入孩子的学习,他们就可能出现不了错误、出现不了曲折,而错误和曲折往往是学生学习生长的最佳时机。

    朱凤书:学习共同体中有几个要素,这几个要素不仅适合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同样适合教师团队的建设。其中,第一个是个人责任;第二个是积极互赖,就是积极地接纳、包容、尊重、平等;第三个是社会技能,就是合作技能、分享技能、倾听技能、互动技能、回应技能等;第四个是自我反思,主要是自我反思、自我成长、自我评价,这一点同时适合学生团队建设和教师团队建设。虽然有人也将学习共同体总结概括为五个甚至七个要素,但我们觉得这四个是最重要的,我们学校就是按照这几个要素的要求做的,而且效果比较好。

    热闹与安静的课堂本质是相通的

    中国教师报:在我们眼中,学习共同体的教育是大于教学的,因为教育是在第一位的,副产品才是知识的学习。其实,最近大家都在谈热闹的课堂和安静的课堂,有一种说法是:热闹的课堂代表着大多数合作学习的课堂形态,而安静的课堂代表着学习共同体的课堂形态。那么,各位嘉宾怎么看待这种不同?或者说,合作学习与学习共同体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朱凤书:合作学习也不一定是只追求热闹的课堂。合作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其实也是特别强调倾听的。无论是借助合作学习的方式建立学习共同体,还是不通过合作学习直接建立学习共同体,都需要有一个安静的环境。

    李玉贵:我们学校在做合作学习的时候,建立的课堂文化主要有三点。第一是真实,让孩子追求真实比追求正确更重要。第二是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因为只有呈现出学生的思考过程,教师才有可能在其中捕捉到学生的思维,从而进行指导和干预。第三是进步比优秀更重要,因为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好地实施自我评价,进而推动自己的成长。

    王红顺:热闹的课堂类似于高效课堂,高效课堂最核心的本质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狂欢的方式就是表达、展示。安静的课堂以学习共同体为代表,应该是思维的训练、生命的律动。热闹的课堂和安静的课堂其实只是课堂的不同状态,没有好坏之分。传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做到的是热闹的课堂,只有热闹的课堂经过一段时间后,才会追求安静的课堂,这是我的第一个看法。

    第二,热闹的课堂与安静的课堂本质是相通的,都是先学后教,把学放到了比较重要的位置,而且它们的终极目标都指向育人。

    第三,两种课堂都是因材而教,都是通过让学生学习不同的内容,从而找到自己学习的空间、成长的空间。

    第四,两种课堂各有利弊。任何一种课堂模式都有弊端,学习共同体的课堂也有风险。比如,学习共同体课堂的一大前提是学生想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是值得探索的问题;再比如,学习共同体课堂追求的是过程,追求的是思维的训练,如何在这一过程中还能很好地达成知识学习目标,考验着教师的能力……

    林莘:热闹和安静其实是课堂的表象,我个人觉得更重要的是表象背后的实质。学习共同体特别强调倾听之后的创意,但我看到许多合作学习的课堂上,学生基本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汇报之后学生的质疑、补充、回忆并不多。倾听在学习共同体里特别强调的是被动的能动性,也就是学生在听的时候一直回忆、思考:我同意吗?为什么?我不同意吗?为什么?我有什么补充吗?我不懂吗?我可以随时提问。所以,学生的发言一定要建立在前面学生的发言之上,建立在倾听之上,这是本质性的东西。

    李启书:其实我们要思考,提倡这些概念的核心是什么?现在的课堂,至少我们有一个共识——孩子需要学习,而学习这个过程一定是安静的,把心安放好,然后在一种自由的氛围下学习。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或者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路径下学习。

    在安全的状态下表达,我想这个时候声音大或声音小好像不太重要。语言有它本身内在的东西,除了传递意思以外,更重要的是传达一种情绪。前段时间看到一段文字,“任何一种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或教学模式都有副作用”,我们想做什么呢?我想做合作学习,你想做学习共同体,他想做那个。那我们就要搞清楚,做这件事的副作用在哪里,找到关键点,消除副作用,吸收好方法,从而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收获成长。

    李玉贵:对于课堂,我们永远要成为自己的陌生人,去思考自己的认知是否正确。世界上没有一种方法是绝对好的,它若那么好,是因为它圈定了范围,在这个范围里发生作用。所有人都应该相信,每一个理论、每一种学问,都圈定了特定的范围,它可以耕这一块田地,但不可能耕地球上所有的田地。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