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5日 星期三
行动是成功的保障
□ 阎秋霞

    “课堂革命”的提出的确鼓舞了众多课改人,似乎教育的春天就要来了。但是,我没有那么乐观,“课堂革命”掀起高潮并非易事。

    实现“课堂革命”的首要条件在于教师的“观念革命”是否能转变为“行动革命”,作为观念与行动、理念与实践之间主体的人不发生变化,“课堂革命”就难以实现。我曾参加过几次国家级和地方培训,来自一线的特级教师和专家提供的诸多优秀教学案例以及他们多年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堪称精彩。然而,他们大多依旧倾向于教师“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优秀的课例多是对“教的方法”的改良,学生“学什么学”和“如何学”并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尽管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的理念深入人心,但如果教师不能在行动层面落实观念,“课堂革命”则必将在很长时间内依旧只具有口号、理念上的生命力。

    一线教师的“行动革命”之所以举步维艰,原因有许多,但我认为根本上是“思想革命”的不彻底,或者说是思想层面的假革命使得行动受阻。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培养独立、健康人格是“课堂革命”的根本任务,而传统单向灌输式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权威意识无处不在,如果没有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就不可能释放学生被控制和受压抑的天性,成长为独特的自己。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基于分享、开放、多元、平等的网络文化背景成长的00后,正在成为学校教育的主体,工业时代的标准化管理模式显然会禁锢学生的思维,使之在绝对服从的习惯中失去自己独立的思考。没有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不可能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所以,教师首要的“观念革命”就是明白依靠权威获取不了真正的师道尊严。然而,形成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并没有那么简单。

    其二,虽然课改的新理念每个教师都烂熟于心,但并没有充分意识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究竟意味着什么,也没有认识到自主、合作、探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对课堂育人的重要性。小组合作是学习的一种方式,但其功能不止于此。小组合作学习的本质是大家一起做事,学会沟通和懂得宽容,善于妥协又能坚守自我,并在做事中学会做人,以此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完善学生的人格发展,最终通过合作实现学习全过程育人。许多学校课改之所以夭折,很大程度上是只有小组之形,没有合作之魂,没有了悟背后的人学内涵。

    其三,“课堂革命”对教育全过程育人本体性价值的追求和功利主义的考评机制之间的矛盾不可协调。考评不分离,革命无未来。尽管考试的局限性人尽皆知,但因其便于评测一直广受欢迎。当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分数本身而不是学习过程中探索未知的兴趣、丰富的想象所带来的快乐,考试就成了扼杀学生创造力的罪魁祸首。不幸的是,考试的重要性依然无法撼动。统编教材降低了拼音学习的难度,明确要求“不盲目追求学生记忆和拼写的精准度”,是一件大好事,但现实依然把准确听写作为评测内容,且有些学校周测、月考、期中、期末样样不落,何以会如此?只因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只是被评价、考核的客体,学生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师的绩效、学校的声誉,学生不过是证明教师优秀与否的考试工具。

    评价变革还包括让教师和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把学习行为、日常行为纳入过程性评价体系,改变终结性评价为主的弊端。这样,师生会在客观评价他人和自己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自我、反思自我、成就自我并进而确认自我生存的意义。

    “革命”一词意味着颠覆和重建,“课堂革命”是在十多年课堂改革基础上的再提升,表达的是国家意志对课堂亟须提升品质的迫切愿望和决心,但也应该充分认识到我们面临的困难,除了上述“思想革命”“行动革命”,更难的恐怕还有教育行政化、形式主义等陈年流弊,这些更本质的问题不解决,距离真正的“课堂革命”依旧隔了万重山。

    (作者单位系山西太原师范学院)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