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0日 星期三
教师要“致良知”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郭齐家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我们讨论中国传统师道时,离不开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师道”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处理各种关系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包括教师的道德品质、思想信念、对事业的态度和感情以及有关的行为习惯等。

    在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教师占有特殊的地位,比如陶冶学生品德、教导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才能、发展学生专长等,都是教师的重大职责。孔子根据自身教育实践体会,对教师提出了许多要求:

    一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孔子认为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孔子的学生子贡称赞孔子教人“正身以俟”;荀子颂扬孔子“早正以待”。孔子不仅是以身作则的提出者,而且是这一原则的实践者。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他认为一个聪明、合格的教师既不错过人才,也不浪费言语,可以采用“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两种方式。“言教”在于说理,以提高学生的认识;“不言教”在于示范,实际指导学生的行为。唯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教师的榜样才能发挥作用。

    二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强调教师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对学生要勤奋教导、不知疲倦。孔子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去尔已矣。”意思是说,如果说到“圣”与“仁”则不敢当,我只不过是学习和工作从不厌倦,教诲学生不知疲倦罢了。

    三是爱护学生,无私无隐。“仁者爱人”“智者知人”,仁者要爱护人、关心人,把人当人对待;智者要善于了解人、识别人。孔子爱护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品德学业的增进和他们的生活与健康状况。教师要热爱教育、忠于学生,对教育事业表现出充沛的精力和毅力,对青少年一代表现出满腔的热情和关怀,这是教师应具备的情感意志品质,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

    四是讲究教法,循循善诱。孔子认为教师要讲究教学方法,善于启发学生的心智。他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并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正如颜渊所赞叹的“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说明孔子教育技巧之高超,像一块磁性很强的吸铁石,将学生紧紧吸在自己的周围,形成一种强力磁场,释放出诱人的魅力。由此可见,具有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技巧,讲究教学原则方法,是教师必备的一种心理品质,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

    作为我国古代教育文献中最早、体系比较完整而又极有价值的《学记》篇章,对传统教师的作用进行了专门论述。《学记》中强调,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人“为长”“为君”之道,亦即培养具有治国平天下之道的人才。《学记》中重视“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也就是说,在教育工作中最难得的是尊敬教师。只有尊师才能重道,只有重道才能形成重视教育的风尚。所以,师是“道”的代表、“道”的代言人、“道”的传播者,其重要任务即“传道”,尊师不是尊“那个人”,而是尊“那个人”代表的“道”。连拥有最高权力的国君,对于教师也不以君臣之礼相待,这种尊师、严师的思想,逐渐形成中国古代教育的优良传统,应该真正继承下来。

    当然,《学记》一方面要求国家对教师应予以极其崇高的地位和尊敬,另一方面对教师本身的要求也特别严格。如要求教师做到教学相长;要对学生循循善诱,激励而不强制、启发而又有所含蓄,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要长善救失,教师必须掌握具体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因势利导;要善教继志,教师应该是怀抱社会理想而从事教育工作的,不只是为学生提升知识能力水平,最根本的是用理想志向深度影响学生。

    因此,当代践行传统师道要“致良知”。宋明理学家王阳明强调“致良知”就是把“真诚恻怛”的仁爱之心发挥出来,去应对万物,使万物各安其位、各遂其性,这对当下师德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彰显人性本来的光辉,强调人性的光辉不仅要照亮教师自身,而且还要照亮学生、照亮他人。

    教师关心学生心灵的成长,就是关心“良知”。“良知”不仅是真实的自我,而且是道德的本原和道德行为的源头,教师只有体认到这一“真己”,才会有真正的师德意识和师德行为。真正的教育只有从一个人的内心意识(良知、良心)开始,才是最深刻、最有效的教育。

    现在我们讲师德,要做到“知行合一”。师道要在教师与学生相处的日用伦常之间,在课堂内外,将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发挥出来,体认一分,就要行一分。传统的师道也赋予了当代教师实践师德、完善自我的勇气。广大教师在知行合一中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