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0日 星期三
现代社会如何践行师道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敬德书院执行副院长 吴颍惠

    何谓“道”?古代先贤对“道”有不同的解释。《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显然,道是自然、万物的本原。《韩非子·解老》解释为“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由此看来,道是万物之所以生的总原理,是宇宙、自然、人生之理,之法则,之规律。

    何谓“师”?“师”一般泛指老师。唐代韩愈《师说》中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教师是人类思想和精神的传递者。传播知识、教书育人是一门伟大的艺术。因此,一个伟大的教师就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

    “师”与“道”密切结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是阐述作为教师的基本标准,指的是一个教师如果没有一定的“道”,那就不能成其为教师。“道”是“师”存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师”与“道”不可分离。

    所谓师道,我们认为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师道是指兴办教育的理念和规律,包括教育的目的、作用、意义,教育的内容、原则、方法等。狭义的师道则是指做教师的原理和规律,包括怎样当教师、怎样开展教学、怎样进行德育、怎样为人师表等。师道是指为师之道、为师的基本规则,现在的为师之道显然离不开立德树人,所以教师的师道,重在立德和树人两方面。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有云:太上为立德,其次为立功,其次为立言,虽久而不废。“立德”的说法,最早来自于此。《管子》有云:一年之际莫如树谷,终身之际莫于树人。“立德树人”的说法,就源于此。《说文解字》最早提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我们之所以办教育,就是希望下一代人成为善良的人,而教师行业最基本的师道正是教人从善,立德树人。

    德者,师之本也。做教师的,其德行要靠言传身教来实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人师表需要用师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影响这个学生。众所周知,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就是告诉我们教师的学问要能够称得上人们的教师,教师的行为要能够成为社会学习的榜样。作为教师,我们既要言教,还要身教。教师既要有德性,也要有德行。言传身教是对师道最高的评价。

    那么,我们今天如何践行师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教师要有仁爱之心。作为一名教师,除了“敬和诚、敬和义”之外,还要有“两颗心”——爱心和耐心。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敬德书院名誉院长楼宇烈先生认为,为人师表一定要重身教,作为教师一定要是仁爱之师。无论我们是谈师道,还是谈师德,都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渊源和根源。敬德书院作为传统文化师资培训和干部培训基地,我们也经常启发教师要从儒学中寻找师德,寻找仁爱之心。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仁者必须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还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教师有了正义之气,孩子才能有正义之气;教师教孩子有仁爱之心,教师自己要有仁爱之心。所以,谈师道,教师首先应是仁德之师。

    教师要有威信、有威望、不怒而威。孔子的学生对他有一个形象的描述“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要想有师位和师威,教师必须有师德、师能和师表,要靠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知识素养赢得学生尊重。孔子倡导要敬天命、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都是道。教师的身份承载着天道,践行人道,遵循教道,这就是道尊。今天,时代应该呼唤师道有尊严,这样才能体现出教师地位的崇高、使命的光荣、责任的重大。

    教师要有精神、有大志向。曾国藩讲过“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教师一定要有大志向,“内圣外王”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内容,要希圣希贤,当最好的老师,做到“恭、宽、信、敏、惠”。教师要好学。孔夫子最重视学,他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还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所以他一生取得那么多成就正是因为好学。

    教师要有德性和德行。良好的德性不仅仅是融于内心,更是外在行为的显现,在不断的实践中,这种德性会外显出来。当然,教师的德性并非是天生的,而是在学习反思过程中不断提升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追求的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认知,而是一种道德行为,这正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通过不断地陶冶、修炼、修养品德,形成一种自我约束、自我修养、自我提高的内在机制,就像文化一样深入到骨髓中,进入到血液里,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而知行合一思想为此提供了许多智慧和方法。由此,教师不仅要关注课堂,更要关注社会,尤其要把握社会进步的方向和变革的脉搏,把孩子从个体人提升为社会人,从追求物质的人提升为有精神、有信仰的人。

    总之,教师的高度决定了教育和学生发展所能达到的高度,而教师的高度恰恰源于对师道传统的体认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我们希望能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寻找师道、师德,让所有教师都成为“四有”好老师,成为有德性又有德行的人。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