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1月24日 星期三
基于“学科课程”设计历史实践活动
刘汝明

    近年来,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对开设学科实践活动提出了要求,明确了开设的课时、方式、标准等内容,但实践中依然有教师问:怎样选择历史学科实践活动的主题?学科实践活动的成果是否可以用考试评价?在我看来,这些问题的本质是:为什么要带学生进行实践,哪些学科素养通过学科实践活动才能培育。

    学科实践活动的上位概念是“学科课程”。这类课程改变传统学科教学中“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置身真实的生活环境或问题情境之中。

    历史学科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设计好实践活动主题、细化学习实践目标、明确学习实践的评估标准,才能提高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和参与性,避免“游而不学”或“只学不游”的现象。

    明确实践活动类型主题

    依据实践活动主题的来源,历史学科实践活动分为学科主题拓展阅读类实践活动、校外课程资源应用类实践活动和探讨社会热点类实践活动。

    学科主题拓展阅读类活动以主题阅读的形式展开,阅读的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核心概念、知识细节的理解,感受学科史料搜集、辨析、推导的方法。

    阅读主题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与时事相关,但无论教师选择什么主题都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阅读的自主权。

    开展校外课程资源应用类实践活动时,要把实践活动的学习主题和学习活动过程设计好,让活动真正能吸引学生。

    这类实践活动需要教师提前进行实地考察,设计好活动主题,引导学生把校外资源与已学习的知识建立联系。

    探讨社会热点类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理性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有利时机。

    这类主题活动包含国际关系、国家政治、经济建设、文化体育活动、社会日常生活等多方面内容,只要学生有兴趣、有精力、愿意做,教师就可以进行课程规划、设计和实施。

    依据学情规划课程

    明确实践活动课程类型后,教师在实际规划中还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根据学科教育价值确定学科实践活动的核心价值。从学科核心概念、相关学术研究的结论入手,设计学科实践活动,确定其核心立意和核心价值。

    需要注意的是,课上教师能讲明白、学生能学明白的内容不需要进行实践活动。

    二是引导学生关注学科知识的来源和学科思维方式的形成过程。在确定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价值或立意后,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学科知识的产生和运用,引导学生采用学科特有的思维方法。

    三是根据学科知识逻辑和学习规律确定课程实施程序。学科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就更不可能实际运用。因此,教师在设计实践活动时要充分尊重学科知识逻辑和学习规律,任务设计由简单到复杂,关键能力提升设计由浅显到深刻,思维参与由直观到抽象,才能保证学科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四是充分调研学生兴趣。了解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所在,聚焦育人目标,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实践活动焕发活力。

    系统设计学业评价

    教师要系统设计学业评价标准,范围从简单到复杂,时间从短期到长期,任务布置从分散到集中,学习节奏从松散到紧凑。

    评价方法包括非正式的一般性了解,比如口头提问、观察和非正式谈话,以及日常性的考查考试、开放性的提问或成果交流等。教师也可以采取笔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比如,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圆明园和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学业测试时让学生选择其中一处,或设计学习方案,或叙述自己的实践经历,或写下拓展阅读的经历和感悟。

    表面上看,题目要求很宽泛,其实不论是设计自主学习方案,还是叙述实践经历和感悟,都要求学生充分运用相关历史资料进行表述、推导和总结展示。

    此外,在使用学习资源过程中,教师并不能解决学生的所有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指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深入学习,延伸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思考历史问题需有广博的知识、扎实的专业能力和一定的学科理论素养,还要有开阔的视野、活跃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也要有较高水平的语言文字能力。学生如何具备这些能力?当然是源自教师科学的设计,当教师能够将学科的逻辑性、系统性、简约性与活动课程的主体性、开放性、过程性有机结合,课程育人的价值才能真正得以提升。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