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1月24日 星期三
不同于语文的“历史阅读与写作”
张馨月

    不少教师说,学生答历史试卷时口语化、不规范,究其根源,在于学生无法熟练区别“历史现象”和“历史认知”两类语言描述。教材所见大多是高度概括的历史认识类语言,只有少数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这类语言。这既是因为语言水平有限,又是因为学生不具备历史思维所致。

    历史教师如何提高学生阅读品质和历史写作?希望我的实践可以为广大教师提供参考。

    在国家课程框架内开展是前提

    阅读能力是历史学科关键能力之一,教师可以以阅读为平台,层层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叙述-文字表述”的综合能力。

    在总结历史阅读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我开设了“经典阅读和写作”课程,采用专题阅读方式,带领学生从历史名家的经典著作开始,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并围绕主题进行历史写作。

    历史写作与语文写作并不相同,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实践,我将课内四分之一的时间用于深化相关历史知识;以主题阅读单元的形式开展历史写作;以学生多次阅读后的历史小写作作为课程成果;课程评价标准参考高考阅卷标准中对历史小写作的要求。

    教师设计课程目标时应围绕国家课程内容展开,聚焦学生历史学科关键能力。学科实践活动应该是国家课程的辅助,是为了提升学生关键能力,帮助学生进一步解决历史学科学习中的困难。教师在设计相关课程时要将系统性、可操作性相结合,在国家课程体系内进行校本化实践,这样的课程才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学科实践活动。

    深刻理解学科是基础

    历史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之处在于史料阅读,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史料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这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能力和核心能力。在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历史试卷增加了考查学生历史叙述能力题目的比重,投射到高中历史教学就暴露了现有历史课程体系的不足。

    为此,我在“经典阅读和写作”课程中系统设计了活动方案,聚焦学生能力,以深度阅读、理解、叙述、对话、沟通、互证和价值观六大分支为训练对象,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综合能力,弥补学科学习的不足。

    对历史学科的这些认识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学科有深刻的理解。“经典阅读和写作”课程书单的开列、写作评价和反馈等都与教师学科理解密切相关。

    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对学科的理解,聚焦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摸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实践活动实施路径,才能保证学科实践活动达到预期目标,避免学生的学习浮于表面。

    认识学生差异是重点

    对于学生来说,在一个月内完整读完一本专业书籍并撰写文章,是在以前的历史课上从未有过的经历。通过观察学生作业,我发现了每个学生学习历史的共性和差异。比如学生作业反映出的思维层次差异明显:无主题文学性(约40%)、无时序的主观臆断(约10%)、有一定史实的泛论(约30%)、相对较好的史论结合(约20%)。

    学生作业呈现多样化,与学生个人的知识积累、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个人情感等综合因素有关。教师想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需要在选择课程内容时有分层的意识,也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科学评价。例如,评价学生读书报告时可分为3个层级:其一,有清楚的历史时空观,且隐含宏大的历史背景。其二,能体现作者冷静的思考、有逻辑的论证过程。其三,主题明确,能做到史论结合,语言表达有个人特色。由于大部分中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不足,很容易高谈阔论或者随意议论,这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注意的地方。

    每当有学生兴奋地与我讨论最近的历史阅读和写作经历,我都备感推行历史阅读和写作势在必行。历史学科基本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非只为应试考试而生,但只要教师始终为学生营造一种阅读和写作的氛围,最终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者单位系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