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25日 星期三
【以“微共体”为载体,打造“合作文化”,让一所制度规范刚刚建立、文化积淀尚处空白的新办学校充满生机、快速发展】
“微共体”:新校崛起的引擎
薛瑞芬

    借力于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的“学习共同体”理论,我们学校自创“微共体”,并以此打造“合作文化”,让一所制度规范刚刚建立、文化积淀尚处空白的新办学校充满生机、快速发展。

    “微共体”是“微型学习共同体”的简称,是指为数不多的学生、教师或家长在一定组建原则的指导下,自主或经引导选择合作伙伴而组成的相互协作、荣辱与共的紧密型团队。它是一个互帮互学的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有学习关系;是一个团结协作的工作共同体,成员之间有工作关系;长期学在一起、坐在一起,是一个亲密友爱的情感共同体,最终通过“微共体”培育起学校的合作文化。“微共体”与过去的“合作小组”存在一定的区别:从特点上看,“微共体”是紧密型学习、工作、情感共同体,而合作小组是松散型学习小组;从形式上看,“微共体”是生生、师生、师师、亲子、家校“微共体”,而合作小组是小组形式;从学习方式上看,“微共体”强调协同学习,是一种整体式学习,而合作小组强调合作学习,是一种碎片化学习;从学习流程上看,“微共体”是独学-组学-群学,完成倾听、对话和挑战性学习任务,而合作小组是分解总任务-小组认领并完成子任务-小组汇报分享、讨论、碰撞等。

    “微共体”培育校园合作文化的探索,主要从班级、教师、家校三方面展开,班级合作文化培育包括班级管理和学科教学,教师合作文化培育包括工会活动、教学研讨活动、科研师训活动、教学评价活动等,家校合作文化培育也有亲子微共体、家长讲师团、家长义工团、教育议事会等多种形式。从德育到教学,从教科研到工会,“微共体”渗透在学校的方方面面,学校各项工作都围绕“微共体”来实施。“微共体”就是统领学校整体工作的纲,抓住“微共体”就抓起了学校的整体工作。

    通过读书交流、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学校致力于学习共同体研究的教师和兄弟学校共同进步。这样的学习全方位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打开研究视野。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的基础上,学校初步厘清了“微共体协同学习”的理念体系,核心内涵是“立足学习共同体理论,倡导协同学习”。根据学校“合作文化”培育的愿景,“微共体”又分为“管微体”“学微体”和“师微体”等多种形式,分别对应合作型管理文化、课堂文化、课程文化的培育,最终实现“相互学习,协同成长”。

    结合学校“雅士素养”课程体系建设,学校依据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从顶层设计把“微共体”全面融入“雅行慧心”实践性德育课程的开发、实施及评价中。主要由校级德育行政、班主任工作坊等师师“微共体”和学生议事会生生“微共体”、年级班主任和学科组“微共体”、班级德育导师“微共体”以及家校议事会、家委会四类团队负责落实。这些由不同“微共体”开发的课程,也以“微共体”为单位实施和评价。

    学校通过微讲坛、“微共体联盟”、协同学习精品课品析、协同学习常态课过关等方式,发现、培养协同学习的引领教师,分享提炼及产出的经验与成果,同时发现问题及时优化改进,并通过课前自主、课内协同、课后互促等策略变革学习形态,推动深度学习的发生。

    学校形成了一系列“微共体”操作规则,如为了避免“微共体”交流变成“学霸”的舞台以及弱势学生变“听众”或“观众”,确保有序、有效发言,最终形成协同学习的言语规则。

    如今,学校办学渐入佳境,家校合作顺畅,孩子们在这里得以健康、幸福、茁壮成长。

    (作者系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外国语学校校长)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