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5月30日 星期三
理性看待“能动学堂”
杨 勇 张美珍

    新课改推行十多年来,学校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让学生健康成长,也让“满堂灌”“题海战术”等错误做法得到了有效遏制。

    课改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千家万户的利益,关系到万千学子的成长,不仅需要每个人的激情与理想,更需要有专业的素养与开阔的视野。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某一课改模式时,必须结合当地实际,找到模式与现实的最佳结合点。不可否认,新课改实施以来,从山东杜郎口中学到北京市十一学校,课改模式不胜枚举,改革效果也有目共睹。但我们在观摩学习后,总有一个消化的过程,有一个深化提炼的过程,因为这些成功的改革,都是基于校情、师情、生情长期积淀、研磨、创生的,是基于由内到外的成长、自下而上生成的。任何照搬照抄外地的教改模式,只能造成水土不服,不仅不能赢得教师、家长的衷心拥护与支持,还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造成课改的低效。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城镇化、市场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达茂旗客观存在着地理位置偏远、信息闭塞以及教育起步晚等原因,教育教学质量明显落后于周边同类旗县。一个残酷的现实摆在面前:中小学生大量外出求学,优秀教师屡屡流失。据旗教育局不完全统计,近5年外出就读的中小学生达3000余人,几乎是学龄人口的三分之一。一半是因为全面禁牧人口转移、撤点并校就近在周边旗县入学或家长外出进城务工等刚性因素,另一半则是缘于家长对当地教育质量的不信任。学生外出求学,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一个学生进入周边大城市就读,需要家庭年增加支出两万元。一些优秀教师为周边区域的丰厚待遇及子女享受良好教育资源所吸引,也不断调出。学生、教师“双流失”已成为达茂旗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许多学校、地区的教学改革的真正动力来自于学校、地区内部的“突围”,当学校、地区的教育面临“瓶颈”时,改革的愿望就更加迫切,改革的动力也更加充足。而只有具备了内生性的条件,才有可能成功。从这个层面来说,是主动课改还是被动课改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改的成与败。

    面对现实的窘迫,我们选择了主动出击。达茂旗教育局经过多方考证、认真规划、慎重研究和内化,作出重大抉择。以优秀课改学校的模式为“母本”,博采众长,加以改造,为我所用。2013 年,以“能动学堂”命名的“达茂旗版”高效课堂教学改革之风悄然吹进了中小学校园,给沉睡已久的达茂教育注入一股新鲜血液,给教师带来亢奋和困惑,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生机。

    “能动学堂”的主体框架可以归纳为“六步法”,即教师设计导学→学生前置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展示质疑→教师点拨精讲→检测归纳总结。课堂教学4大环节“1351”时间分配比例为:课堂导入10%,合作探究30%,展示质疑和点拨精讲50%,检测归纳总结10%;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评价“1351”:10%的学生通过导学案前置学习掌握全部知识,30%的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掌握全部知识,50%的学生通过展示质疑和释疑点拨掌握全部知识,10%的学生仍需要教师课后辅导才能掌握全部知识。

    改革之初,我们的做法也曾引发社会争议和质疑,有人认为是用学生做实验,也有人认为是用达茂旗的教育做实验。事实证明,任何改革都有风险。为了稳妥推进“能动课堂”,2014年12月,旗教育局对各中小学“能动学堂”课改工作进行了学生、家长、教师三方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教师赞成52.8%,不发表意见28.8%,不认可18.4%;学生赞成88%,不喜欢12%;家长支持65%,不了解19.5%,不认可15.5%。同时,还有87%的学生喜欢小组建设。

    本地的一位课改教师曾说:“我校课改初期,也只有几位教师带头,当我低头思索、充满激情时,听到来自四面八方的不同声音,陷入了步履维艰的境地。虽然也曾迷茫、困惑,但我坚信,任何一项改革都有推动作用。在改革中创新,错了不怕,我们调整步伐,只要坚持一定会见到曙光。大家都深知,死水一潭的‘满堂灌’模式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不利。在‘能动学堂’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不断优化导学案和教学模式,规范学生的表达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我坚持了一年之后,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了突破性发展,蜂拥而至的外校听课教师都很惊讶,尤其是惊讶于学生的能力。听课教师一致认为,这样的课堂才能彻底解放学生的思想和灵魂。”

    “能动学堂”的最终目标是,让家长看到孩子主动学习、养成会学习的习惯、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成绩的提高。课改进行过程中,一些家长没有深入了解“能动学堂”的真意,就盲目下结论的做法是不理智的。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曾说,“课改是学生喜欢、教师困难、家长担心的事情。各地只要搞课改,都会有波动,许多中国人有看客心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哪怕是自己受益,也保持沉默”。

    “能动学堂”究竟取得了什么样的实效,最有发言权的是深入课改一线的局长、教研员、校长和“深水”作业的一线教师、学生。教育有教育的规律,课改的成果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立竿见影。很大程度上,有许多隐性成果在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后才能在学生身上显现出来。因此,课改不能贪快,是一个不断纠偏的过程,只有这样课堂才可能步入成功的轨道。课改要注重经验的整合与变通,重要的不是学习经验本身,而是通过对名校成长规律的研究,厘清名校的变革路径,发现那些共性的东西,发现经验背后的文化与精神密码。

    在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要求下,我们真诚希望校长、教师静下心来,多研读古今中外的教育经典,多揣摩各地的教改真经,多思考本地适应高效课堂的人文因素、生源实际及社会环境。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多一点理智、少一点狂热,多一点深刻、少一点肤浅,多一点凝重、少一点浮躁,真正把握新课标下的课改脉搏,找准课改的方向,取得课改的实效。

    (作者单位分别系内蒙古达茂联合旗教育局教研室、达茂联合旗百灵庙第二中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