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5月30日 星期三
惠州课改是如何赋能的
张正凯

    广东省惠州市从2010年开始进行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促进了当地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回顾惠州市8年的课改历程,有阻力也有坦途,有质疑也有共识,有付出也有收获,有经验也有反思。

    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是系统工程,需要打破旧的教学传统,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践行新的教学模式。可想而知,课改刚刚起步的时候,遇到的阻力有多大。当面抨击者有之,背后唏嘘者有之;既有来自上级主管部门的压力,也有来自教师、家长的质疑,甚至来自同行的不解和嘲弄。8年来,惠州市课堂教学改革在争议中戮力前行,在不懈中坚定行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归结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经验:

    一是发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专业引领作用。8年的课改由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牵头主导进行。教育科学研究院肩负全市教育教学科研方面“研究、指导、服务”的职能,上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下为学校和一线教师提供教学指导。各学科教研员是本地教育教学工作的带头人,在全市中小学有较高的威望和权威,由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牵头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探索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减少阻力。事实上,正是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帮扶下,在各学科教研员的专业引领下,实验学校的课改从无到有、从粗到精。

    二是“走出去,请进来”更新教师队伍教育教学理念。自2008年开始,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就先后组织教研员、高中学校主管教学校长、教务主任以及一线教师到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等全国课改名校观摩学习,通过听课、转课、座谈、与师生交流的形式激发课改热情,真切感受践行课改的“红利”。与此同时,通过“请进来”让课改专家到惠州现场指导,为课改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

    三是形成自上而下、循序渐进、三级联动的课改合力。课改之初,以惠州市教育局的名义向各县(区)教育局、市直高中学校发出《惠州市关于进行高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索的通知》,要求各高中学校在2010年正式启动课改,并成立以市教育局长为组长的全市自主高效课堂改革领导小组、以教科院院长为组长的全市自主高效课堂改革研究指导小组,自上而下进行行政和业务两条线推动。在高中课改取得实效后,2014年市教育局发出《关于全面推进中小学自主高效课堂改革的通知》,要求全市初中、小学着手进行课改实践。市教育局、县(区)教育局、学校行政三级联动,确保课改政令畅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县(区)教研室、学校教学教研部门三级联动,确保课改业务指导到位。一步一个脚印,稳步推进全市的课堂教学改革。

    回顾惠州8年的课改,其中的酸甜苦辣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不过,课改中的几种现象值得思考。

    民办学校课改起步早、程度深、模式更为成熟。如最早进行高中课改的崇雅实验学校和惠阳一中实验学校,最早进行初中、小学课改的惠州市南山学校都是民办学校。这些学校课改的阻力相对小,课堂教学模式成型快,究其原因有二:一是民办学校普遍面临着生存压力。上述三所学校现在均是一位难求,真正通过课改实现了教学质量、办学效益双丰收;二是民办学校体制机制比较灵活。在民办学校课改过程中,不管是领导还是教师,不换思路就换岗位,不做课改就“靠边站”,课改进行的彻底有深度。

    年轻教师比老教师在课改中适应早、成长快。在课改中,一大批年轻教师脱颖而出,逐渐超过了曾经的“师傅”,有的走上了教学管理岗位。一位年轻的课改名师动情地说:“没有课改,就没有我的今天。”究其原因:一是年轻教师教学经验相对少,接受新事物快,是一张“白纸”,容易突破传统课堂的羁绊;二是年轻教师精力旺盛,工作积极性高,竞争意识强,当一些老教师在迟疑观望的时候,他们已然成为课改的领跑者。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彭柯2014年通过公开应聘到大亚湾第一中学任校长后,马上启动课改,探索出“三案三环”主体课堂教学模式,推动了学校跨越式发展。华中师范大学附属惠州大亚湾小学是一所新办学校,来自华中师范大学教学联盟的叶祥佳,从上任伊始就推行阳光引悟新课堂教学模式,使学校声名鹊起。

    “课改就是赋能”。课堂承载未来,行动改变教育。展望未来,我们对惠州的课改充满信心。课改,没有终点;课改,永远在路上。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惠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