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6月13日 星期三
曾经是不被看好的城乡接合部,曾经与中心城区教育差距甚远,曾经的办学质量让当地百姓颇多抱怨,但近几年再提起弋江教育,人们想到的却是高品质、有特色、敢创新。通过教育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县(区)验收,荣膺安徽省“教育强区”,不断引入外部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教育综合改革,弋江区正用机制创新释放更多的教育红利。
创新推动弋江均衡“升级版”
本报记者  康 丽

    5月21日,一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主题活动在安徽省芜湖市弋江区新松元幼儿园举行。孩子们大胆创作和想象,以纸盘作为作画材料,一幅幅充满童趣、充满幻想的画作跃然纸上。“如果在两年以前,提起主题活动、课程设计,我们想都不敢想。”新松元幼儿园教师张银感慨无比。

    作为弋江区教育局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整合的品牌幼儿园,新松元幼儿园短短两年时间就名声在外。家长陈颖告诉记者,自己搬家后也不愿让孩子离开幼儿园,“宁愿每天骑车半个小时接送孩子,也值”。

    新松元幼儿园的发展仅仅是弋江区近年来推进教育高位均衡的一个缩影。找准老百姓的难点、把住老百姓的脉,一个个攻克难关,打造弋江教育升级版,这就是弋江教育的目标。

    硬件创新:足球之花绽放弋江

    2014年,是弋江教育发展的关键之年。这一年,弋江区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检查验收,其在推进教育均衡尤其是在大多数农村学校实现运动场地塑胶化的经验得到了上级领导的一致肯定。

    是不是教育发展到这儿就可以停下来歇歇脚?

    弋江没有停止步伐,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完成农村学校校舍改造工程和学校运动场建设,进一步促进了均衡教育向全区覆盖,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同步配置。

    随着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为了缓解城市化进程中教育供求的矛盾,2017年,根据新增人口情况,弋江区又完成新一轮教育规划的调整,全面启动新一轮学校建设。

    城乡学校建起来了,装备标准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音乐教室、书法教室、心理健康和科技教室均投入使用。更有意义的是,全区中小学运动设施得到彻底改善,许多中小学对运动场进行了高标准改造或新建,建起了足球场,让足球运动在弋江区全面开花。

    2016年,弋江区第二届中小学生“校园足球”联赛拉开大幕,历时20余天的联赛活动,真正做到了“校校有球队、班班有球员、人人都参与”,彰显了弋江区足球教育特色。

    今天的弋江区,有从娃娃抓起自创足球特色的城南幼儿园;有17所中小学成为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全国学校体育联盟项目”校;有在全国校园足球联赛频频斩获奖牌的澛港中学……可谓硕果累累。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怎么投入都不为过。为缩小教育区域差异、城乡差异和校际差异,弋江推进教育高位均衡没有休止符,永远在路上。

    管理创新:“无校籍”激发活力

    师资差异成为高位均衡推进路上最大的难题。

    26所中小学、1200名教师,如何调配,怎么管理?是沿用过去的老方法,还是不走寻常路?

    在充分征求学校校长、中层干部、教师各个层级多方意见,与区编办、人社局等部门充分沟通后,2014年4月,弋江区委、区政府下发《弋江区关于教师“无校籍管理”的实施意见》,着力围绕教师由“单位人”向“系统人”的转变,教师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建立了以岗位为核心的合同管理、教师交流、职称评定、评先评优、绩效工资分配等工作机制。

    由此,弋江区成为探索“无校籍管理”的首个先行者,蹚进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深水区”。

    教师合同管理“双签”制由此衍生。教育局成立教师管理服务中心,负责教师聘用合同管理、岗位设置、人员调配、职称评定、组织培训、人员招录等工作。教师先与中心签订劳动合同,再与用人学校签订岗位聘用协议,明确了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教师的管理职责。

    如何重新核定教师岗位数,弋江区教育局制定了《弋江区优化中小学课程管理和教学岗位设置的指导意见》,根据安徽省师生比规定,结合开齐开足课程的要求,核定每个学校岗位数和每一个岗位标准工作量,并以此作为教师招录、交流、评先评优、职称指标分配和绩效工资核拨的依据。

    不要以为“无校籍管理”只停留在文件里。

    仅2015年一年,区教育局就登报辞退了5名长期在编不在岗教师。

    有罚也有奖,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弋江区实行编外教师递增式工资制度,在奖励性绩效工资、年度考核奖励、评先评优方面均实现了同岗同待遇。同时,制定《弋江区城郊村小教师生活补贴发放暂行办法 》《弋江区中小学教师交流补贴发放暂行办法》,根据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因素给予农村教师生活补助,对城区交流到农村学校的教师给予支教补助和交通补贴。

    曾经是老大难的教师流动不再艰难。有了政策激励,同一学区学校交流、个人自愿交流、校际竞岗交流、结对协作交流、教育集团内部交流、校级管理干部挂职和轮岗……各种交流方式百花齐放,区属中小学所有在岗教师几乎都动了起来,有序的教师轮岗交流已基本建立。

    “无校籍管理为教师流动提供了一个制度支点——教师的人事关系放到区教育局以后,所有教师都由区教育局统一支配,如此‘义务教育均衡’就不再是纸上画饼。”一位教师笑着说。

    更重要的亮点是此次改革对编制管理的积极探索,教育、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对区域内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实施余缺调剂,不但创新了学校编制管理和使用方式,而且通过建立健全编制动态管理机制盘活了编制资源。

    弋江区的无校籍管理火了,不仅火在了安徽,也火在了全国,直到现在,这种管理探索还被许多地方仿效。

    当然,问题也会在改革中逐渐暴露出来,针对有些人提出的“无校籍管理”会导致校本研修失去连续性,教师失去归属感等问题,弋江区2014年、2015分别成立“北京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实验区”和“安徽省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实验区”,建立了13个学科工作站和工作室,丰富教科研模式,促进学科团队研修。

    各学科工作站组织开展的“弋江杯”中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全区教师信息化技能竞赛,为教师创造更多展示的平台。实施改革以来,一批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2015-2017年,145位教师在市级以上教育教学大赛中获一等奖。

    与此同时,校长管理体制改革也开始启动。根据学校去行政化工作方案,弋江区教育局明确了各学校副校长的岗位职数,公开遴选中学校长,开展校级管理干部轮岗交流。至今,几乎所有校长均进行了轮岗。

    由“编制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独有的教师校长培训和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动态管理系统正在弋江建立。

    更难得的是,上至管理者,下至校长教师,对于教学、对于教育都有了更深的体认。

    “任何改革,归根到底都要以人为本,尤其是教育改革,要关注到每一个校长、教师的切身利益,要搭建各种平台,帮助他们获得不同的发展。”弋江区教育局负责人说。

    机制创新:独辟蹊径补短板

    几年前,在弋江提起学前教育,家长们是满肚子的牢骚和抱怨。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10年之间,弋江没有一所公办园,十几年来是大大小小的民办园撑起了弋江区的学前教育。”一位家长说,从2004年以来,弋江区开始大拆迁大建设,一些不合格的幼儿园被拆了以后到处打游击,有的挤在门面房里,有的挤在单元楼里。

    弋江区面临的问题也是许多城区面临的问题:学前教育是教育均衡发展中的“最短板”。

    如何把“最短板”补齐,按照传统思路,是向公办幼儿园倾斜资金和政策,扶植公办园变大变强。但弋江区教育局再一次作出出人意料的决策,探索出一种公建民营的社会办学新模式。

    2015年初,弋江区教育局积极引导区内5所民办幼儿园合资成立教育咨询公司,同时与北京师范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引进国际幼儿教育前沿研究成果,承办区政府投建的新松苑、金石新城、儒林西苑、火龙岗南安置区的4所配套幼儿园,打造教育基地。

    在项目的具体运作上,北京哥大诺博教育科技负责导入教学管理体系,芜湖本地企业落实办学目标,弋江区对双方教学合作成果进行监督和考核,并以每年不低于140万元的额度给予政策奖补,通过政府公共资源借力于社会资金和高校科研成果,进一步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全区学前教育品质整体提升。

    “政府出地,我们出人,北京出课程,这绝对是一个三方共赢的策略,对整个弋江区的学前教育发展具有导向性作用。”企业负责人胡才玲告诉记者,“不为名,不为利,就想把这4所幼儿园办成优质的普惠园,成为全区乃至全市的标杆”。

    导入新的教育教学体系,对4所幼儿园来讲并非易事。

    “以前幼儿园就是教拼音、教识字,现在知道了什么是五大领域,什么是十大行为习惯,我是真正入门了。”有着7年教龄的新松元幼儿园大班教师冯海燕说。

    为了帮助4所幼儿园教师尽快进入新角色,教学管理体系导入方邀请专家深入园所进行指导和帮助,同时派驻资深幼教专家作为督导,实现面对面、手把手指导。

    “在小组培训中,我们改变原有专家讲教师听的被动方式,实行小组讨论、分享表达的参与式培训,让教师真实体验探究式学习。”导入方培训负责人朱劲荣说。

    两年多风雨无阻的培训虽然辛苦,但教师的改变有目共睹。

    “看到教师们突破自己,尝试主题活动,设计课程,感觉变化太大了,一下子‘高大上’了。”曾多次来芜湖调研的原北京空军蓝天幼儿园园长赵春荣在看到幼儿园的变化后惊喜地说。

    “以游戏化为中心的课程,引导孩子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甚至将学习扩展到教室外,让孩子体验丰富的活动……”说起幼儿园的变化,新松元幼儿园园长王忠娣有好多话要说,而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当地教师、家长理念的变化,“现在我们的保洁员都知道探究式学习,说得头头是道”。

    引入社会资本、优质资源嫁接教育科研成果,探索多元化的办学模式,弋江的探索还不止于此。

    启动教育管办评分离评价制度改革。弋江区连续3年委托安徽师范大学教科院全面展开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办学质量的第三方评价,通过常规工作、办学成效、校园文化、自主发展四个维度指标,对学校开展教育质量监测和学校发展的诊断式评估,畅通了学生评价教师、教师评价校长、家长和社会评价学校的渠道,引导学校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实施教育改革项目、开发校本课程。

    创新思路强化教科研能力。弋江区教育局以学科工作站骨干教师为主持人和核心成员,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研究,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正在进行的研究课题就有9个。实施区域化推进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项目,与安徽师范大学教科院共同完成了1-8年级少先队活动课程,解决了少先队辅导员“无本可依”的困局,充实了德育和少先队活动内容。

    还有接下来的学校建设提速行动、教育教学提效行动、教师队伍素质提升行动……一幅全新的弋江教育蓝图正在绘就。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