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7月11日 星期三
政 治
在情境中培养理性精神
章佳妮

    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涵育,必须通过还原真实生活情境的体验活动和实践活动来实现。因此,我不断探索“选择生活化活动,形成有效的课堂参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通过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生活化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高效达成三维教学目标,有效涵育学科核心素养。

    亲身体验,增强文化自信,增强政治认同。由于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机会比较少,对政治知识的了解大多来源于课本或新闻报道,缺乏实际的体验。因此,高中政治课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需要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亲身探究体验,在情境中了解政治生活。

    比如,在教学《文化生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一课时,教材选用“方志敏,雷锋,杨善洲”三个杰出人物,其思想道德的共同之处是为人民服务。如何向榜样学习?我设计了以下活动内容:一是寻找道德榜样;二是探寻榜样的美德故事;三是制作榜样美德故事的幻灯片。在这个活动中,有的学生以雷锋为榜样,有的学生以“感动中国人物”为榜样,有的学生以同学为榜样……学生们把自己搜集的资料制作成幻灯片,学生代表展示资料,边播放边解说给其他同学看。一系列的活动,既让学生了解了中华传统美德和历久弥新的品质,认识了人们心目中的思想道德模范是怎样的,又让学生领悟了怎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增强文化自信和政治认同感。

    寓情于理,学会独立思考,培养理性精神。如果脱离情境,知识仅仅是一个符号。因此,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必须寓情于理,层层追问。

    比如,在教学“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课时,我设置了“吃货搜美食”的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搜索“潮汕美食”。在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展示中,最后引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表现在哪里”,问题层层递进,图片不断强化视觉感知,交流互动持续深入。在讲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时,我让学生结合中华文化的实际说一说,使学生自我领悟、自我总结,最终领悟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明辨是非,提高法律素养,培养法治意识。当前,部分学生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识和法律素养,缺乏对法律制度和社会规则的敬畏。因此,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需要教师有目的地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合理的方法感知法律,将法律知识和法律情感内化,从而提高法律素养。

    比如,在教学《政治生活》“政治权利与义务”一课时,我以一曲《常回家看看》引入,多媒体展示资料:“2013年7月,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施行,新法第18条第2款规定: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问候老年人,将子女常回家看看作为一个硬性规定列入法规。”接着,启发学生思考:“作为子女,你有什么权利和义务?”学生总结归纳:“未成年时,有被抚养和受教育的权利,成年后对父母有赡养的义务。” 我继续引出:“公民的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有哪些?权利与义务有什么关系?”

    如此一来,既让学生获得了可见可感的实际体验,又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法治意识等法律素养。这样,有利于让每个学生树立法治意识,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参与者、遵守者和捍卫者。

    勇于担当,唤起责任意识,引领公共参与。为了更好地引领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做一个有担当的公民,我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汕头市“创文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引导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本民族文化,为家乡建设服务。

    比如,在教学《生活与哲学》“围绕主题,抓住主线”一课时,我在充分分析学情的基础上,以汕头市的发展为背景,设计“汕头创文”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分享家乡美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思考汕头因何而美、如何更美。学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中,感悟了汕头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科学发展的美好未来,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增强了为家乡贡献青春年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生在“入境、明理、动情”的过程中,学会在共建中尽责,在担当中成长。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的概念贯穿于政治课教学始终,并引领、指导着教学,从表面所彰显出的学科育人价值,到深层次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一步步把“教学”升华到“教育”。同时,各学科独有的育人功能的发挥,也影响着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正是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升华学生的情感,从而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汕头市金禧中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