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7月18日 星期三
暑期培训篇——
“众乐乐”不如“独乐乐”
邓 梁

    每逢假期,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都会为一线教师安排大规模的业务培训,以期实现教师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受集中式培训自身存在的“先天不足”(规模大、时间短、参培者意愿低)所限,这种“众乐乐”式培训往往听起来“高大上”,效果却不尽人意。

    首先,缺乏针对性。大规模培训以“普适性”为前提。面对教学经历、教育年限、任教年级、专业学科、学校层次等各不相同的教师,大规模培训缺失针对性,效果不佳也属正常。

    其次,时间不合理。熟悉教师工作的人都知道,每所学校的教师数量都有严格限制。在正常上班期间,教师的工作量处于满负荷甚至超负荷状态,所以教师接受集中培训的“公有”时间只能是法定休息时间。在法定休息时间组织教师接受培训,极易使他们产生抵触情绪,效果可想而知。

    再次,应付心态重。从以往的培训效果看,虽然大多数教师都能够按照要求参与相关培训,顺利通过考试并拿到足量的分数,但在日常工作中,他们并未如主办方所希望的那样,将学到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应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究其原因,与“被培训”状态下产生的应付心态不无关系。

    那么,如何才能使教师培训落到实处?

    一是培训内容“菜单化”。培训方应充分考虑教师的具体情况,把培训内容分门别类列出,以满足不同教师的个性化需求,让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切实需要的培训内容,做到缺什么补什么,切实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二是培训方式多样化。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统一时间、统一地点、统一内容(讲座)的“三统”培训模式已经很难满足教师的需求。培训方不妨采用诸如网络培训、课堂观摩、外出参观、视频讲座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帮助教师主动成长。

    三是培训过程常态化。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实现自我价值越来越成为教师追求的常态目标。为教师打开一扇永不关闭的进修之门,让广大教师随到随学、随想随学、随时能学,使教师培训常态化,将接受培训转化为教师的常态需求,不失为增强培训效果的有效思路。

    教师成长是一项以自觉为前提的复杂工程,是教师在客观认识自我的基础上针对性极强的“补短”过程。它必须以个体为单位、以需求为导向、以自觉为前提,只有教师自觉地进行“独乐乐”式的“补短”,其专业素养才能得到快速提升。

    (作者系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