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9月05日 星期三
课程观察·任学宝⑤
评价激励学生成长

    浙江省高考综合改革彰显选择性教育理念,强调把选择权尽可能多地交给学生和学校,引导高中教育树立选择性学习和因材施教的理念;学生可以选课、选考、选专业、选学校,学其所好,考其所长,用其所学;招生公平从现有的程序公平、机会公平进一步走向内容公平,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但是,随着改革逐步深入,现有评价体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成为制约改革的瓶颈。这种制约作用突出体现在3个方面。

    一是课堂评价异化为终结性评价。教师热衷于分析讲解试题,并将试题作为评价任务让学生练习,简单模仿考试题目设计课堂评价任务,忽略了课堂教学的系统性和学生学习的发展过程。二是考试评价以选拔、排序和管理为主要功能。拘泥于学科本位,强调零散的知识点和孤立的技能掌握,课程改革提倡的发展性和激励性评价功能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和发展。三是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缺乏统一标准,参考价值尚未完全显现。

    科学的评价是指导一切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以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重视评价的诊断与激励功能,建构一个目标明确、既重视结果也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对于推动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要求我们:

    一要重视课堂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在课堂评价的实施和应用方面,将评价深入到学习的每个环节,实现测评的常态化和过程化。关注形成性评价,每个教师都是质量监测员,既要学会教学又要学会评价;改变课堂结构,将“教学(35分钟)+练习(5分钟)”的旧课堂结构变为“目标1(教学1+评价1)+目标2(教学2+评价2)+……”的新课堂结构;重视学习与评价的一致性,围绕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主旨,教学设计重视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学习任务与评价任务、学习方式与评价方式的整体性和一致性;数据驱动改进教学,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和学习分析技术,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未知的、具有潜在价值的教与学的信息,引导教师对课程的进一步理解,进而辅助教师在课前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课中进行精细的授导、精练的研习和精准的评估,课后进行精益的辅导,帮助学生认识更真实的自己。

    二要改革考试评价,强化学科素养导向。

    高考要围绕“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核心立场,在考试内容改革方面着重解决“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高考命题应增强基础性,考查学生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增强综合性,体现学生综合素质和学科素养;加强应用性,注重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增强探究性和开放性,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要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个性成长。

    建立以“学生核心素养”为统领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要通过科学、合理且公平、公正的手段,落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建议进一步明确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可信赖、可比较、可使用”原则。一是完善区域范围内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平台,规范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和形式,实现评价标准的统一,加强个体评价结果的可比性。二是倡导高校结合招生需求和专业特色,规范、细化综合素质评价的使用办法。三是将综合素质评价等级评比调整为描述性评价记录。四是动员社会力量,共建中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在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我们要改变过分关注学生的不足和给学生打分赋等的回溯现象,聚焦学生优势,以理解和引导的态度面对学生的“短处”,采用互动反馈等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强大的学习自信和内在动力,着眼于“朝向未来”的价值可能性的判断。

    全面落实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评价制度、高考命题评价制度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有利于促进学生认识自我和积极主动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学校把握学生成长规律,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更有利于促进评价方式改革,促进人才素养培养和人的社会责任感的提升。

    (作者系正高级教师、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主任、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材中心主任)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