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9月19日 星期三
40年前的1978年3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吕叔湘先生的署名文章——《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两个迫切问题》,批评了当时存在着严重问题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界——”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40年后,备受关注的语文教学依然是公众争论的焦点……语文教学到底出了什么问题?面对新课改、新教材的未来之路,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前行?从本期开始,周刊将陆续推出关于学科教学的探讨,首先聚焦语文教学。
“倒逼”的智慧
许序修

    语文教改,一直是公众特别关心的问题,尤其是部编本语文教材,古诗和文言文比例大幅度提升。作为 “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更是不止一次表示——语文教育的病症在哪里?就是读书太少。所以新教材专治不读书,要用考试“倒逼”读书。

    为何要“倒逼”

    “语文就是刷题”“离开教辅没法上语文课”……提起语文,一线教师往往有这样的牢骚,为什么课改与教育教学现实存在如此大的鸿沟?为什么教师会认为不讲题、不刷题就应付不了考试?

    这正是温儒敏教授提出“倒逼”的原因。或许只有以考试“倒逼”,才能引导、推动师生乃至社会主动读书、积极思考的风气,全面提高师生的阅该素养以及全民的阅读素养。阅读素养提升了,理解力、判断力、想象力、创造力自然提升了,才能以此还原语文教学的最初面目。从这点来看,温儒敏教授的“倒逼”具有守正固本开新的时代性意义,不失为一种智慧。这一“倒逼”实际上是用主动读书替代被动刷题,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思考的兴趣,逐渐培养他们读书、思考的底气和好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符合语文教学改革和考试改革的趋势,有利于促进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的健康发展。

    “倒逼”的作用

    温儒敏提倡“大阅读”“大语文”,改革的触角不仅指向人文,也指向科学,力求引导师生在广博的阅读中开阔视野、活跃思维,产生自由思考、自主表达的书卷气和灵气,自然而然提高了语文能力,形成了语文素养。

    有些名师的做法与温儒敏教授的改革不谋而合,如上海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黄玉峰,在他50年的教育生涯中,就一直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同时,他强调读书要与历史和时代、生活和人生结合起来思考,把读书融进历史和时代、生活和人生。黄玉峰校长经常有计划、有主题、有目的地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走进历史、走进生活,去观察、去感悟、去表达情感、巩固兴趣、发展能力,引导学生形成人文、科学、审美、人格等方面的素养,把生活行走与读书行走统一起来,让生活的活水、时代的清流涌进课堂,汇入校园,为学生带来积极向上、全面发展的活力,促进学生的文化成长和精神成长。

    上述做法,力图通过“大阅读”“大语文”引发学生的“大思考”,把思维的触角指向生活的各个层次,社会的各个角落。由此,脱去“刷题”的乏味,卸去课业的负担,读书成为一种快乐的享受,学生自得自悟,写出许多颇有水平的诗词、札记。

    由此看来,这种“倒逼”绝不仅仅是适应学生的考试升学,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文化成长和精神成长,对学生一生的成长、发展乃至快乐、幸福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语文的“变”与“不变”

    如今,信息技术包括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促使教育生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虽然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手段、师生差异等发生明显变化,但教育的社会本质、立德树人的目标、师生群体组织是不变的。就语文学科而言,读书、读好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形成文化的向心力,依然是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的主题。

    而语文教学改革要从这“变”与“不变”中寻找出路,既要符合中国实际,切合时代要求,又要遵循母语习承、发展、创新的规律,扭转不读书、靠“刷题”的局面。温儒敏教授在统编教材中增加背诵篇目,是“倒逼”的有力措施,也是整体方案的第一步。

    这一措施既符合中国人读书成长的学理逻辑,又符合国家现实发展的价值要求。古往今来的中国读书人,背诵是必由之路,是优良传统。背诵不是死记硬背,除非有人迫之,有意为之。有了一定理解力的人,背诵就是口诵、口咏,心记、心解了,“其言若出于吾之口,其意若出于吾之心”即是此意。如此,一世便不能忘怀。

    课堂上,我大多时候不拿书本,不用课件,许多记忆的东西从脑中来、口中出,而这些都是从熟诵中来。我现在还在背诵一本《袖珍经典诵读》,涵盖四书五经、二十四史、诸子百家、古代文集的名篇内容。

    可见,离开读书、离开背诵,要种下一颗读书种子是很难的。温儒敏教授及其团队是有眼光、有胆识的,果断地增加背诵篇目,“倒逼”学生去背去读,就是在他们心底种一颗读书的种子。

    至于怎样读,教师在形式上不必硬性规定,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尽情去读去背。实际上,一旦学生进入阅读、背诵的状态,总是“连滚带爬”的,而这种状态是自己需要的,是对自己有效的,足够自己即时享受、一生享用的。学生的读书如果能够进入良好的状态,那么应对语文考试的“速度”“广度”是绰绰有余的。对学生而言,从“刷题”的机器成为真正的读书人,通过广泛的读书,增长见识、激活思维、深化理解、形成能力、提高素养,进入自爱、自悟、自得,其乐无穷的境界,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

    (作者单位系福建省厦门市语文教育研究院)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