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9月19日 星期三
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探析
郭海明

    语文教学一直备受关注,也颇有争议。当下中小学语文教学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应对?结合自己的经历,我从语文教学问题之“象”谈起,努力探寻问题之“源”,求解问题之“道”。

    语文教学问题之“象”

    首先,体现在层出不穷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验。时下,各种被冠以改革名义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层出不穷,例如高效阅读、简快作文、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整合等,这些课改实践不乏国家级重点课题,参与者也不乏一些教育名家,这些实践也在一些地区的一段时间内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最终难以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怪圈。究其原因,在于教育部门决策者的集体焦虑。一些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机构的管理者和研究者长期脱离教学一线,闭门造车,对语文教学了解较少,他们所谓的教学改革思想多数不会触及语文教学的本质,再加上未能真正调动一线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未能形成有效的上下交流机制,无法进行自我修复和完善,导致教改效果不尽如人意,无法达到推动者所预期的立竿见影的效果。

    其次,体现在名目繁多且流于形式的教学研讨、培训活动。教学研讨、培训活动是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重要途径,但过多流于形式的教学研讨、培训活动并不一定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据有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每天约有10%的教师在参与各种形式的教学研讨和培训活动,每位教师每年参加的各种类型的研讨、培训活动多达10次以上,每次培训时间少则几天、多则数月。如此高频次、高密度、长时间的培训,能在多大程度上有益于提升教师的执教水平尚不好说,却足以让学校和教师不堪其苦。

    再次,体现在“唯技术论”思想在一些学校泛滥。以前,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便能呈现出一节好的语文课。但在现代教育技术高度普及的今天,这一切却再无可能。许多时候,评价一节语文课好与不好的标准,变成了一些专家眼里的课件做得漂不漂亮、板书写得好不好、音乐配得棒不棒、普通话标准不标准、是否有感情朗读,等等。诚然,这些因素虽然很重要,但充其量只能算作“锦上添花”的“花”,而不是“雪中送炭”的“炭”,追求的只是“末”,而不是“本”。

    语文教学问题之“源”

    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有其独特、丰富而严谨的教学体系的。这一点可以从我国古代所使用的语文教材略知一二,初级启蒙教育阶段的儿童使用的语文教材有《千字文》《龙文鞭影》《幼学琼林》《弟子规》《声律启蒙》等,语言文字工具书有《雅》《说文解字》《玉篇》《康熙字典》《考正字汇》等。到了中高级语文学习阶段,教材扩展到“经”“史”“子”“集”,从“六经”“九经”到“十三经”;从左传、国语、战国策到史记、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从春秋战国时的诸子百家,到两汉魏晋唐宋历代的名家诗文集。还有众多的文选教材,如《昭明文选》《古文观止》等,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生通过十余年的刻苦学习,能够具备较好的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能力。因此,各朝各代都不乏文学大家、文学大师,也出现了像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等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地位的文化现象。

    而今天,一些学生经过十余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语文学习,仍然难以具备较好的语文能力。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文化上的不自信,中国传统的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被一些人否定,在语文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方面完全复制西方的教育模式,造成学生水土不服的现象。

    语文教学问题之“道”

    语文教学的本质其实是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借由语文教材而进行的间接传授。也许现在的学生在知识的“博”和“大”方面胜过教师,但就绝大部分学生而言,在知识的“精”和“深”方面要逊于教师。对于同一篇文章而言,语文教师所能看到的、发现的、理解感悟的,要比绝大部分学生多得多。这种能力和经验是教师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语文实践中形成的,是每位语文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本。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基于并充分运用好语文教师的这种能力和经验。

    语文课上,教师要根据学生所处年段的不同,下一些“精”和“深”的功夫,探究文本的“言外之言”“意外之意”,在学生充分感知文本、感悟表达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积累他们的语文经验。此外,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

    当我们解决好上述问题,便能够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专业技能,对教材进行深度挖掘和拓展,真正实现教学目标,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

    (作者单位系河北省井陉县南陉乡南陉学校)

    征稿

    如今,人们对语文教学的诟病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程,不少问题至今尚未解决;“哑巴英语”的尴尬依然严重;以“刷题”为特色的数学教学仍然大行其道……

    《现代课堂周刊》特别聚焦语文、数学、英语学科课堂教学,追问“学科教学怎么了”,以期通过广泛的讨论和深入的研究,切中学科课堂教学的真实问题,找到恰切的解决之道,在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中不断推进学科育人,提升教育质量。

    基于此,特别面向广大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征稿,可解析问题,也可提供案例;可探寻路径,也可畅想改革,突出课堂的落地与实施,每篇稿件2000字以内,投稿至邮箱zgjsbxdkt@vip.163.com,注明“学科教学”,10月31日截止。欢迎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投稿,参与讨论。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