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9月19日 星期三
课程观察·周 群 ①
从学科出发设计项目学习

    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其“设计依据”中也明确指出要“以项目学习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为帮助一线教师深入了解项目学习,今约请北京市特级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北大初中语文教学专家团队成员周群,围绕语文学科项目学习理念、方案设计、资源整合以及如何开展过程性评价等内容,分享她的思考和实践。

    项目学习是通过完成一系列任务,最终达成目标的学习方式。它要求教师自觉地成为课程设计者,通过创设真实、完整而富有挑战性的情境和任务,引领学生“以终为始”,通过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实现“做中学”。

    2015年至今,我带领学生进行初中语文项目学习,对项目学习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宏观层面,设计者应有明确而完善的育人观和课程观;中观层面,要实践“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听说读写,互通互联”的模式;微观层面,牢固树立学生主体原则、有效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并具备资源意识、跨领域意识、学习支架意识和给时意识。

    身为教师,不论教哪一门学科、是否研究项目学习,都应梳理对语文教学乃至教育的基本认识,拥有自己的教育信念。这一点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策略。我认为,一名中学教师必须协助学生“双向打通”:向内,帮助学生建立其精神内核;向外,引领学生走入比学校更广阔的社会大课堂。做到“双向打通”,则需要教师既立足于当下,又着眼于未来。

    立足于当下,教师要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充分研究新课标,思考其中蕴含的育人要求,进而落实到当下的教育教学中。

    怎样思考、如何落实?第一步要做到“四个更新”:

    第一,更新教育观念。教师思考的重心要从关注自己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语文教学应努力建立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系统,着力培养学生自学、质疑、动笔、研讨、积累、反思等语文习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享受学习过程,做一名终身学习者。对于教师来说,研究项目学习可以让我们对如何在“做中学”、语文学科的学习如何指向生活拥有新的体会。

    第二,更新教与学的方式。项目学习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变革,这是因为项目学习是一种开放、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最令人着迷之处在于它会不断生长。在这个动态的生长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参与建构。师生相互合作、启发、反思,决定了课程生长的态势,具有比传统课堂更深远、更积极的意义。

    第三,更新知识。这里的更新知识不仅指学科知识,还包括其他学科知识。不断更新知识意味着教师必须走出舒适区迎接新挑战。以我个人经验观之,开展项目学习以来,不论是系统的学习理论,还是千方百计搜集项目学习案例,一直处在挑战自我、汲取新知的状态。教师敢于走出舒适区,让学生受益,也使我们具备设计项目学习方案的能力,教学越来越有动力和活力。

    第四,更新教学资源。从传统的单篇教学到整本书阅读,从传统的纸质阅读到数字化阅读,新的以学生学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变革对教师资源整合能力要求更高。

    第二步要扎扎实实研究课标和教材。

    我任教的北京景山学校2006年开始语文课程标准序列化的研究,将语文课程标准进行分解,制定了初中8个学期的序列化课程目标。我们从研究各套初中语文教材的体系特征、整体结构、编写思路和基本架构入手,在此基础上开发“景版”教材。第四套初中语文教材构建了“三明一暗”4个教学子系统,“明”的子系统包括现代文阅读教学系统、文言文阅读教学系统、作文教学系统;“暗”的子系统即自学能力培养系统。每一个子系统均按照上述序列化的课程目标,循序渐进。

    这套研究语文课标和开发教材的经验,教会我们的不仅是一整套工作流程和方法,更是一种系统化、结构化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适用于研究国家统编教材和开发序列化项目学习方案,深刻改变了教师思考和工作的方式。

    至于如何着眼于未来,教师必须直面和思考的首要问题是:什么才是真正值得学习的知识。我们要思考未来对人才培养究竟有哪些要求。项目学习的设计必须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设计者必须对“哪些能力是学生闯荡未来世界所必备的”进行深入思考并作出回答,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

    (作者系北京景山学校初中语文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北大初中语文教学专家团队成员、山西初中语文项目学习实验教材编写团队核心成员)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