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9月19日 星期三
唐文治:存文化而保国家
杨 阳

    唐文治(1865-1954),字颖侯,号蔚芝,晚号茹经,著名教育家、工学先驱、国学大师。著作有《茹经堂文集》《十三经提纲》《国文经纬贯通大义》《茹经先生自订年谱》等。

    在星光熠熠的民国教育家中,唐文治是非常突出的一位。他为官15年,一直做到清朝商部署理尚书之显位。然而,他却很快弃官从教,于文化危亡、学风不靖之际,立志教育救国。他先后创办南洋公学、无锡国专,担任交通大学校长,力倡国粹,以求存文化而保国家。

    正因初心完全出于对国家的热爱,唐文治办学的总体目标是“救世”,即救国救民。他主张“立教救世,贵在因时”。特别是甲午战争之后,面对昏暗的朝政,唐文治感慨:“天下之风气益至于变幻离奇,天下之人益至于耗散蠹坏,国家大事益至于溃败糜烂不可收拾。”在他看来,国家要富强,政治要清明,必须培养实用型人才,“人才之兴废乃国家盛衰之几(机)”。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是国家需要的人才呢?唐文治说:“中国最要者,在造就领袖人才……故鄙人办学时不自量力,常欲造就领袖人才。”故此,他着重培养的人才,是具有领导才能的人杰,既要有真才实学,又要有高尚品德,能够“他日出而宏济艰难,救我中国”。

    基于上述教育目标,唐文治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主张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四育并举的理念,而在四育中,尤重德育。德育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则是爱国教育。唐文治认为,爱国是学生人品的核心。他还把爱国与爱国学结合起来,认为“教育主为国育才,治经主立节崇廉,文学主歌颂爱国”。在他看来:“不爱国学,何有于国产?不爱国产,何有于国家……欲成人格,当爱国家,欲爱国家,先爱国学。”在爱国教育的基础上,唐文治开展气节教育、性情教育和人格教育,并采取以文养德、以文促德的方式,通过建设校园文化,培养学生品德。

    在育德之余,唐文治在学校管理活动中以严慈相济为原则,对学生进行管理。一方面严格管束,重视用制度约束学生身性,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另一方面真诚爱护,强调用慈爱培养师生的情感,所谓“师弟之情由父子而推衍”。故而,唐文治首先制定《学业章程》、“各学年学程学分及纲要表”等严格的规章制度,使管理有章可循。在落实章程时,他也坚持严格执行的作风,在实施招生制度时,始终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在严格管理之余,他对学生非常关心和爱护。要求教师真诚地对待学生,不要施用权术;要像爱护自家孩子那样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成长。唐文治出于对学生的挚爱,还以植树为喻,告诫教师要教导有方;教师还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与“爱生”相呼应的是“尊师”。唐文治向来提倡“师道尊严”。他说:“居今之世,救世莫如尊师;盖惟尊师而后性情厚,惟尊师而后道德明,惟尊师而后风俗淳,而善人出。”为了使学生真正做到尊师,在把尊师提到救世的高度后,唐文治将相关内容写进《人格》,还在修身课上进行讲解,使学生从内心树立“尊师”的理念:“父生我者也,师教我者也,尊敬师长所以不忘本也。”此外,他还十分注重学生尊师的礼仪教育。他要求:新生初入校见校长及各教职员须行一鞠躬礼。学生无论在校内校外,但凡遇各教职员时,皆须鞠躬致敬,称教职员曰“先生”。教职员到学生寝室及自习室时,学生应该起立致敬。在学生尊师的同时,唐文治作为管理人员,也非常注重“尊师”。他采取的方式是不拘门户,唯才是举,不惜重金,聘请名师。这种尊师重教、尊师重道的言行,使其创办的学校飞速发展。

    唐文治一生治校40余年,作为国学大师、工科先驱,他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看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针对不同社会背景,及时调整办学目的,并在办学理念上坚持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统一,以保证所培养的学生既掌握坚实的科学知识,又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他的教育思想中,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激情。令后人敬佩的是,在抗战期间,唐文治不顾年事已高,带领师生迁校,还在双目几近失明的情况下,仍然亲自为学生上课。他为了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

    如今,西安交通大学文治书院、苏州大学唐文治书院等,均以著名教育家唐文治的名字命名,期待后人借鉴其教育思想,实现学生文理渗透、专业互补、个性拓展,鼓励不同背景的学生互相交流学习,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需要,为国家培养一批优秀的栋梁之才。

    (作者单位系北京敬德书院)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