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9月19日 星期三
怎样为区域教育发展铸魂
——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副区长王颖的课改观
本报记者 王占伟

    “千年帝都,牡丹花城”。

    这是古都洛阳的城市美誉。就教育而言,洛阳素有“西高东低”之说,然而伴随“洛阳东大门”瀍河区教育的发力,这一格局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前不久,记者再次走进瀍河区,与3年前相比最大的感受是震撼:震撼于学校办学条件的显著改善,震撼于全区上下协同发展的氛围,震撼于校长、教师生命状态的向上跃迁。

    如此良好的教育生态是如何快速形成的?带着震撼带来的困惑,记者采访了瀍河区主管教育的副区长王颖。

    中医硕士毕业,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作了19年,2012年2月调任瀍河区副区长。医学的专业背景与工作经历让王颖对教育有了别样、深入、系统的思考。

    刚刚结束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在王颖看来,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必须让我们的教育变革着眼于中国发展的实际问题,必须让教育理念与实践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创生“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王颖认为,中国教育要想为世界教育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就必须挖掘古圣先贤的教育智慧,“发达国家的教育,必须要学习,但学别人不能迷失自己,否则拿什么与世界教育对话?”

    “办有灵魂的教育”“为学校发展铸魂”,是许多教育人挂在嘴边的话。在王颖看来,这些话语切中了教育现实问题的要害,但关键是要明白其核心:让教育有灵魂的核心是校长教师有灵魂,校长教师有灵魂的核心是唤醒其教育情怀、教育使命,形成其教育思想……

    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学校

    中国教师报:瀍河区的学校从硬件到软件、从校长到教师都发生了显著改变。这一定与区领导重视教育、推进教育改革有关系。站在全区层面抓教育,您如何看待教育在全区发展中的定位?

    王颖: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效益不可估量。这是瀍河区四大班子的共识。办好一所学校就能吸引更多的人才留在瀍河,为瀍河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我们引进的洛阳市实验小学恒大分校,赢得了家长的信任,家长资源、社会人才纷纷“回流”。所以,区委、区政府将教育作为战略目标来定位,始终在人、财、物各方面给予优先保障和支持。

    中国教师报:瀍河区良好的教育生态是如何形成的?

    王颖:瀍河区委书记在全区干部会议上强调,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我们的学校,大家必须有强烈的服务意识,不允许任何人去学校干扰滋事,一经发现绝不姑息。

    为加快瀍河区教育发展,全区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为组长的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提出“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五年上台阶”的教育发展目标,把教育兴区定为振兴瀍河的战略目标,始终保证优先发展。“一年打基础”,即用一年时间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迅速打开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建立有利于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两年见成效”,即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实现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班子队伍建设明显加强、社会满意度明显提高;“五年上台阶”,即全面振兴瀍河教育,改变全市教育“西高东低”局面,实现教育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教育总体水平居全市前列。

    为此,区委常委会、党政联席会、政府常务会定期听取教育工作汇报,为辖区教育事业破除发展瓶颈。不断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四大班子领导挂钩联系学校制度》《区直各部门支援学校工作制度》,四大班子领导分包学校,定期深入到自己分包的学校了解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动为学校排忧解难。在全区形成了领导有力、各部门齐抓共管、服务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为教育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在此基础上,加强区教育局班子建设,强化组织保障,选齐配强局领导班子和局属二级机构领导班子,选派懂教育、热爱教育的骨干任职,提升全区教育系统领导能力。

    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区政府深入调研,编制了《瀍河区“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规划引领。逐年加大教育投入力度,财政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辖区小学软硬件设施、文化建设、信息化建设、社团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等得到全面提升。

    简政放权让校长自主办学

    中国教师报:在优化教育环境、推进教育改革过程中,一定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难题,你们是如何破解的?

    王颖:我们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破除瓶颈,为教育发展提供保障。瀍河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曾经有6年没有进行教师招聘,班子成员不团结、教师队伍老化、创新能力不强、教研水平不高、教育激情活力不强等问题普遍存在,教育系统内部矛盾日益激发。区政府在做好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积极向区委汇报,以问题为导向,提出教育系统改革方案,得到区委的大力支持。

    针对多年来没有招聘新教师的情况,我们采取直招、遴选、公开选拔等形式进行教师招录,直招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研究生、优秀本科生,面向社会公开选调名师、骨干教师、学科技术带头人等,为多年来老化的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区人大、区政协定期听取教育工作汇报,主动过问教育发展中人、财、物落实到位情况,积极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校园文化建设、校园安全工作等开展视察与调研,帮助解决教育发展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区人大加强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的监督,召开教育专题咨询工作会议,为破除教育发展瓶颈提出议案。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积极督导人大建议、政协提案以及教育规划、教育法规的落实。近3年来,共解决涉及教育方面的人大建议、政协提案40余件,实现满意率100%。

    中国教师报:在深化教育管理改革、发挥学校办学主体性方面,瀍河区做了哪些新探索?

    王颖:没有广大校长、教师内在积极性、创造性的激发,就没有教育内涵发展的持续推进。为调动校长和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我们进一步简政放权,给学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鼓励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为加强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健全各类奖励机制,瀍河区今年共设立奖励资金900余万元,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对特色学校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教育科研项目、社团发展、养成教育以及“区长杯”校园足球比赛等方面进行评先评优,成绩突出的学校予以奖励。

    瀍河区对学校的创新给予政策和人才方面的支持。洛阳市实验小学恒大分校的微课堂、外语实验小学的盘彩项目、东关回民小学书法博物馆等创新项目都获得了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尤其是洛阳市实验小学恒大分校的微课堂开创了家校互通共建的新模式,在全区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区政府一次性给予50万元的资金奖励。校长只要有思路,能够做好项目服务师生生命成长,政府就大力支持。瀍河区经济发展虽然不是最好的,但再穷不能穷教育。

    在简政放权、减少干扰的同时,加强校级班子建设,把适合的人放在适合的位置,进一步明确校长的职责定位,强化“校长是学校发展的灵魂”这个中心,探索校长职级制管理。分别出台了《瀍河区校长聘任管理办法》《瀍河区关于副校级及中层干部管理工作意见》《瀍河区教育系统推荐校级干部实施方案》等文件,建立学校校长、领导班子年度考评和学校办学评估制度,健全工作末位淘汰制、引咎辞职制、责任追究制等相关制度,进一步激发学校领导班子创业干事活力。

    我们还探索“一校两区”管理模式,突出优质学校的带动作用,优秀校长同时监管两所学校,通过优质学校带动薄弱学校形成发展共同体,利用优质学校品牌、管理、师资等各方优势带动薄弱学校整体实力的全面提升。同时,探索学区制管理模式,按照集团化办学理念,尝试建立学区管理,实现学校捆绑发展,加快学区之间学术交流、阵地共建、资源共享、工作联动等发展步伐,最终实现教育理念相互融合、学校发展互惠共赢、师资力量共同管理、学生成长共同进步的办学目标。

    为了助力学校快速发展,我们还积极引进一系列培训项目,强化专家引领,促使教师更新观念、拓展视野、激发教育激情、提高教学水平。对于项目资金、实施时间、项目内容、项目专家,区政府会严格把关并监控项目实施效果。

    抢占教育发展高地

    中国教师报:区域教育的提升,既需要外部体制、机制的优化,也需要学校内部的项目推动。就后者而言,瀍河区有哪些创新?

    王颖:我们以创新驱动为突破口,实现教育质量稳步提升。一是加强校园社团建设。通过发展校园社团,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兴趣爱好,同时发挥教师在社团中的带动作用,激发教师的工作激情和热情,让师生在课余生活中建立深厚的友谊,促使学生在校园学习过程中更加专注、高效。

    二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调动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提升的积极性,为校园绿化、美化、亮化等提出创新思路,彰显学生个性,激发教师个人价值感、存在感和幸福感。

    三是加强课程改革。提升教育成果,课程改革是根本。通过社团建设和文化建设,激发教师的教育激情和热情,使他们在课程改革中沉得下去、钻得进去,课程改革效果稳步提升,逐步形成了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良好氛围。

    四是加强养成教育。教育改革不断走向深入的同时,我们不断反思,小学教育的宗旨是孩子习惯养成,包括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安全习惯、兴趣习惯、礼仪习惯等各方面。好的习惯成就好的未来,让孩子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在成长中养成各方面良好的习惯,为以后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是构建智慧校园。利用现代化教育工具建立网络教育平台,将线下的教育管理、校园活动、教师学生风采、特色课程、优质课、荣誉等在网络上通过“大数据”进行展示,让全社会都能及时了解校园动态,在网上进行联通互动,促进家校共建,形成校园、学生、家庭三方共同提高的良性互动。

    六是推动家校共育,加强家长教育培训,通过家访、微课堂、家长会、家长志愿者等形式,提高家长参与学生教育意识,真正达到家校互通、齐抓共管。

    中国教师报:据了解,瀍河区引入了多个教育专家团队助力学校发展,是出于怎样的考虑?效果如何?

    王颖:和而不同、“百花齐放”有利于营造教育变革的良好氛围,有利于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有利于学校创建特色品牌。

    我们本着“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原则,筑巢引凤,积极引进全国知名的名师工作室入驻我区,通过引进来的方式,使我区教师和名师名家近距离交流探讨,带动教师教学水平全面提高。

    同时,在全区内部大力实施名师工程,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加大奖励力度,充分发挥名师的引领辐射作用。我们建立了名师、名校、名校长及班主任津贴奖励机制,对名师、名校、名校长及班主任进行评价考核,通过考核的就发放奖励,进一步激发名师、名校长及班主任的干事创业激情和活力。

    3年来,瀍河教育人激情四溢、热情高昂,各项工作有力推进。加大名校引进力度,提升品牌影响力;创新学校管理模式,优化教育教学资源;加大招聘力度,优化教师队伍;坚持项目引领,加快教育改革进程。瀍河教育事业发展脚步逐步加快。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