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9月19日 星期三
还孩子快乐童年
项海刚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局长

    在素质教育推进过程中,校内减负逐渐演化为校外增负,网上曾流传这样的段子:“周末别找我,我不是在兴趣班等孩子,就是在陪孩子去培训班的路上。”这一方面凸显了家长的功利性,另一方面折射出家长的无奈。

    学生课外负担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2018年初,教育部、民政部、人社部、工商总局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拉网式摸底排查,治理校外培训机构。面对新形势与新任务,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如何引领各方力量,切实减轻学生课外负担,还孩子快乐童年?我认为可以从三方面着手:

    一是坚持高举高打,对违规现象“亮剑”。各地应建立由教育、工商和市场监管、公安、消防、城管、街道等共同参与的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机制,深度排查,开展网格化摸底和学生全面普查登记,查清培训机构重大安全隐患,查清无证无照非法开展培训的机构和无证有照非法开展教育培训的机构,查清“超纲教学”“提前教学”等行为,按照“规范一批、整改一批、关停一批”的思路有效整治。通过“白名单”和“黑名单”载体,及时向社会公布无不良行为校外培训机构名单,对存在严重问题的坚决给予关停。同时,通过群众举报、日常巡查等方式,保持严管态势,遏制违法行为的回潮。

    二是注意内外兼修,使利益链条脱钩。从“挤占效应”角度说,如果学校提供的专业服务能够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他们对课外培训的期待就会减少。然而,从当前的教育现状说,大班额教学往往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为此,我们要加快教育个性化供给,开发更多可供选择的“适性”课程,落实“三点半乐园”等举措,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家长的需要。同时,要重拳打击在职教师有偿补课和在校外培训机构兼职行为,查处一些中小学存在的“非零起点教学”“课上不讲校外补”等情况,让教师、学校的利益与校外培训机构的利益脱钩,净化校外培训机构畸形发展的土壤。

    三是打通家校壁垒,让学生学有所乐。一方面要做好家长工作,让家长知道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远超过培训机构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整合各方资源,为学生提供快乐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上城区通过“学习中心”的建设为学生创设处处可学、时时可学的优质教育资源,让每一所学校以及博物馆等社会场所都成为学生可以共同享受的课程资源,实现学生“走校”“走社会”。学校不仅属于师生,也要打造成为社区的学习中心。牵手邻家孩子“穿越”学校的围墙和大门,通过周末体艺课程、家长义工等形成互动互惠的教育共同体,在多种可能的空间里静待每一个孩子发出向上、向美的成长信息。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