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0日 星期三
拖堂需要“弹性”解决
李兴旺

    拖堂是教学常规明确禁止的教学行为。在各种课堂教学竞赛活动中,拖堂都是“一票否决”的重要指标。但教师每天要上好几节课,从来没有拖过堂的恐怕极少。这是由课堂教学的基本特点决定的。

    我们可以把教学和演戏进行一个比较。演一出戏,从全剧内容到每一个细节,都是精心设定并经过反复排练的,即使这样,同一班人马演同一场戏,也很难做到两次演出在时长上分秒不差。教学和演戏正好相反,演戏是“照本宣科”,教学却是“生成”,不可能分秒不差。哪怕教师精心设计了每一堂课的各个环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依然有可能出现意外,一切都不确定,而且越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生成的内容就越丰富,时间越不好控制。因此,对一线教师来讲,要保证每一堂课都在下课铃声响起时喊“下课”,恐怕很难做到。

    当然,论证拖堂很难避免,并不是要得出“拖堂有理”的结论。教师上课不能拖堂,这既是教学规范,也是基本常识。课间10分钟,要求学生提前2分钟进课堂,课间活动时间只有8分钟,如果再拖上几分钟堂,学生上厕所都有可能没时间。况且,下课铃一响,学生的注意力就已经不在课堂了,即使拖堂也不会有什么教学效果。

    拖堂毫无疑问是一种错误的教学行为,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又很难杜绝。这就需要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共同努力克服这一教学行为中的顽疾。

    教师应该把不拖堂作为一个基本规则,弹性设计一节课的最后几分钟,尽可能避免拖堂。学校则要从制度上保证把课间还给学生,在拖堂概念的界定上,也适当增加一些弹性,如果下课铃响的时候教师或学生的话说到了一半,那还是说完为好。而这个弹性限度,以不超过半分钟为宜。从对教师的“定向管理”上讲,如果教师偶尔出现拖堂不是什么问题,但如果经常拖堂,那就需要对他进行重点帮助。

    (作者单位系甘肃省会宁县党岘中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