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0日 星期三
小小的“厕所困境”既反映了教育“放管服”改革的复杂性与紧迫性,又成为我们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的一个新启迪、新契机。
“厕所困境”与教育管理变革
徐 明

    微信朋友圈传播着这样一则段子:有学生在上课期间要上厕所,教师不允,于是家长告状不尊重学生。继日,又有学生要上厕所,教师批准,学生却在厕所滑倒,于是家长又告状不维护学生安全。后来,又有学生要上厕所,教师为防滑倒,专程前往陪护,家长又告状如此忽略了其他学生的学习权。最后,教师没有办法,凡是学生要上厕所,便带领全班学生一起上,可是家长继续告状,认为教师不务正业……

    段子很好笑,却形象地揭示了当下教师和学校正在遭遇的尴尬。表面上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关系的问题,是一个教师个人专业能力的问题,甚至是一个学校办学环境与氛围的问题,但是骨子里却牵扯到学生的学习权、教师的管理权、学校的服务力以及家长、社会的监督批评权问题,甚至还有政府监管是否缺位的问题。小小的“厕所困境”,竟然纠缠着多方教育主体的博弈。

    平心而论,这几年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上花了许多力气,特别在以简政放权为内容的“放管服”具体改革上下了很大功夫,但“厕所困境”屡见不鲜。所以,必须切实让教育“放管服”动起来、有突破。

    针对“利益的痛点”抓突破。“厕所困境”就其本质而言,在于学校、政府、家长、教师、学生各类主体权力边界不明晰,利益不同、诉求不一。这只是教育改革中一个极小的方面,教育简政放权、校长职级制改革、教师县管校聘步履维艰,根本在于权力主体抱着既有利益不放,伸长自己不受约束的“权力之手”,影响了改革进程。“放管服”改革的核心就是权力与利益的再分配,是围绕教育发展组织分配权力,还是固守传统的利益格局组织分配权力,成为影响改革深度推进的瓶颈。政府要真正给学校和教师“赋权”,政府其他部门要主动为学校和教师“让权”,没有敢于舍弃既有利益的疼痛,就不可能有“放管服”的顺利推进。

    针对“专业的难点”抓突破。教育“放管服”,放权是前提,服务是宗旨,管理是关键。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曾经说,“领导就是做正确的事,管理则是正确地做事”。在“厕所困境”的案例中,教师无所适从的处境固然令人同情,但是处理家长举报的方式方法值得商榷。这就引发出一个“如何正确地做事”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教师管理的专业化技能与水平的问题。现实的简政放权改革和校长职级制改革中也有这样的现象,当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给学校“赋”了权、“让”了权,校长反而感觉到不适应。这不能简单地下一个“少担当、怕担责”的结论,许多校长对“放管服”改革举措感到难以适应的根本原因在于自己“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的水平与能力亟待提高。要通过教师、校长专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推动“放管服”改革的不断落地生根。换言之,就是既要大胆放权,“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又要加强培训,“让有权的人会做专业的事”。

    针对“视域的盲点”抓突破。现实中,教师、家长、学生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在博弈过程中出现了视野盲区。在现实的教育“放管服”改革中,政府、学校、教师、家长、社会往往囿于自身的视角,注重自己擅长的领域,难以做到登高一步、远看一程。如教师、校长流动的硬性规定之所以难达到“填谷造峰”的预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时空局限造成的视域盲点,限制了改革效益的最大化。所以,深化教育“放管服”改革,不仅要做到积极“赋权”、科学“用权”,还要善于各方面通力协作努力“合权”,切实开出各方面共同认可的“放管服”责任清单,列出具体改革项目任务书,然后才可以“照方抓药”、对症下药,推进改革不断走向深入。

    小小的“厕所困境”既反映了教育“放管服”改革的复杂性与紧迫性,又成为我们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的一个新启迪、新契机。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教育“放管服”改革是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只要我们既坚定信心又脚踏实地针对实践中“利益的痛点”“专业的难点”“视域的盲点”下定决心、着力突破,就能切实深化办学体制,充分激发出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活力。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镇江市教师发展中心)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