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31日 星期三
课程观察·周 群⑤
做资源整合型教师

    开展项目学习,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资源开发、整合能力。以我们正在进行的“新闻采访——走近社区中的普通人”项目学习为例。这一轮项目学习有别于以往,本着“以终为始”的原则,学生领受真实的任务:他们将以小组为单位,走近社区中那些值得书写的普通人,比如辛勤服务于社区的社工、需要社会关爱的空巢老人等,了解他们的生活。学生需要参照教材中“撰写新闻”的要求,撰写消息、特写、通讯等新闻稿,反映社区普通人的精神面貌,并运用电脑排版技术制作一张图文并茂的报纸。我们期待学生制作的报纸最终能送到社工和居民手中。但是,由于我校是五四学制,学生从六年级开始使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现在,学生刚上七年级,知识储备和能力都有不足,新闻单元的教学难度之大前所未有。面对这样的学情,我们采用两个策略,一是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学习支架,二是整合大量资源。

    关于学习支架,此前的文章已作表述,现在说“资源”。首先是文本资源,比如在新闻单元起始课上,我们引用了两则材料作为导入材料。一是2016年春节期间发生的“一波三折的上海女‘逃饭’事件”。二是明星范冰冰逃税受到处罚后,微信平台广为传播的一篇情绪激昂的议论性文章。文章中作者引用了若干近年来的新闻事件作为论据,经查证,我发现这些论据并不完全真实,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事实。那么,如何运用新闻和法律知识查证这些论据真伪?我为学生做了示范。之所以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新鲜素材,是因为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引发他们的思考:作为读者,应具备怎样的能力和素养才能对新闻事件具有独立的思考力和判断力?我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是想不断引导学生打通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从新闻单元开始,更多地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关注世界。

    再比如,八年级上统编教材的新闻单元中包括《我30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首届诺贝尔奖颁发》3篇消息。我们将3篇消息组合,作为第一课内容,并将校本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当作资源加以补充:先将反映上海崇明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消息《短短一个月拒资十亿元》和倡导普通劳动者发展科技创新能力的消息《国家科技奖首次颁给工人农民》作为学习统编教材的支架类文本,先行学习,侧重带领学生按照消息写作六要素和结构五部分“拆解”消息,体会两则消息的新闻价值。有了这样的基础,再学习新闻单元的第一课,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利用阅读消息的基本策略进行比较阅读,寻找两篇连续性报道之间的关联,体会《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的典范性。再以《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以及校本语文教材中的《曼德拉正式当选为黑人总统》《全球安然度过千年变更日》这3条国外新闻作为学生运用阅读消息的策略,是举一反三加以练习的文本。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求学生买当日报纸,从中自选一则消息进行分析。我们针对特殊的学情,以此方式开展“1+X”式群文阅读,文本资源是根据学习进展情况持续补充的,既降低了教材难度,又将课内外阅读融为一体。

    除了上述文本资源,我们还充分利用生成性资源。上一轮教学中,班级中有学生是媒体或学校小记者,他们都是教师的小助教,不论是指导各小组拟采访提纲,还是手把手教同学排版,他们都发挥了很大作用。这一轮教学并不具备这样的“人力资源”优势,但上一轮教学中学生生成的各种资源正好发挥作用。比如学生曾浥涵身为北青传媒小记者,为同学提供的“内部秘籍”、采访邱悦校长的提纲和报道文本,可以作为支架材料提供给新一届学生。我们还计划邀请媒体记者和学生座谈,这是“人力资源”的整合。在以往新闻教学项目学习中,学生走进身边的便利店、学校附近的书店进行采访,而这一次学生要走进社区进行采访,这些都是对社区资源的整合。在前一期文章中介绍的“弘扬乡土文化,铸就爱国情怀”为主题的项目学习中,学生要进行实地考察,制作出版“北京印象”系列专辑,更需要教师在挖掘地方传统文化资源上下足功夫。

    开展项目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自主建构,教师要学着做“幕后英雄”。不论是设计学习支架还是进行资源开发、整合或是课程设计,这些能力必须成为今天教师的基本功。

    (作者系北京景山学校初中语文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北大初中语文教学专家团队成员、山西初中语文项目学习实验教材编写团队核心成员)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