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31日 星期三
德高学富陈望道
赵成昌

    陈望道(1891-1977),浙江义乌人,中国著名教育家、修辞学家、语言学家,曾任民盟中央副主席。曾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文学、哲学、法律等,回国后任大学教授、复旦大学校长。代表作有《作文法讲义》《因明学》《美学概论》《修辞学发凡》等。

    2017年10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赴上海瞻仰中共一大会址、赴浙江嘉兴瞻仰复建的南湖红船。在一大会址纪念馆,一本1920年9月印刷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让他感慨万分,他停下脚步,对身边的常委们介绍这本书的翻译者。习近平讲完后意味深长地说:“这是真理的味道。”这本书的翻译者正是我国著名教育家、修辞学家、语言学家陈望道。

    陈望道1891年出生在浙江义乌分水塘村,是个中农家庭。先后就读于义乌绣湖书院、金华中学、之江大学,1915年赴日本留学,获中央大学法学学士学位。五四运动爆发后,陈望道返回祖国,任教于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教授语文课,并与进步师生一起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但不久就惨遭迫害。反动当局责令校长经亨颐将他革职查办。此令受到学校校长和全校师生的坚决反对。反动当局随即出动警察包围学校,从而酿成了著名的浙江“一师风潮”。这一风潮得到全国声援,最终迫使反动当局收回成命。在这次风潮中,陈望道通过革命烈火的磨砺受到深刻的教育。他进一步认识到,改良是无济于事的,必须对旧制度进行根本的变革。为了传播真理,陈望道于1919年底毅然返回故乡义乌,着手翻译《共产党宣言》。基于坚定的信念,他在家宅旁一间破陋的柴屋里,克服寒冷等诸多困难,夜以继日完成译稿,经陈独秀校阅后在上海出版。这是我国最早的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年底就售罄,然后一版再版。这本书对当时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影响巨大——毛泽东就因为读了这本书才坚定地走上革命道路。

    1923年秋至1927年,陈望道在上海大学任中文系主任。在党的领导下,他率领全校师生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实际上,上海大学成为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抗战爆发后,陈望道不得已离开上海。1940年秋,他取道香港,转赴抗日后方,回到当时迁校重庆北碚的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自1943年起,担任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历时8年,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创建付出了艰辛劳动。抗战胜利后,陈望道随复旦大学师生返回上海。回迁后的复旦大学在教育界声誉日益提高。国民党为了控制进步学生,派遣不少特务。陈望道积极配合中共地下党组织,奋力支持和保护进步学生。1948年秋后,国民党教育部策划将复旦大学迁往台湾,结果遭到全校师生的坚决反对。复旦大学师生员工成立了应变委员会,陈望道担任副主席,努力做好护校工作,以迎接解放。1949年4月,国民党大肆逮捕屠杀爱国人士,陈望道被列入黑名单。复旦中共地下党组织通知他立即转移。陈望道被转移到叶波澄家中,最终迎来上海解放。

    作为政治活动家,陈望道的贡献是卓越的。作为学者,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同样为世人所瞩目。从20世纪20年代起,他就陆续撰写著作,在文章学、逻辑学、美学、修辞学等多个方面有独到的研究。尤其是他出版的《修辞学发凡》,奠定了现代修辞学的基础,被后人誉为里程碑式的著作。他从日本回国后,刚到复旦大学任教便开设了修辞学课程,并开始撰写这本书。他之所以要研究修辞学,完全是出于社会的需要。在他看来,当时西学东渐,有些人一味崇洋媚外,认为外国的什么都好,中国什么都不行。他听到有人说中国语文没有规则,比外国语文低一等时非常气愤,决心驳斥这种谬论,从而决定研究修辞和文法,以探讨中国语文的规则。另外,当时旧的被否定了,新的一时还未建立起来,许多学生不知道白话文文章该怎么写。有的人造句时只会写“花是红的纸是白的”这类句式,因此,他觉得向学生讲授作文和修辞规律成为当务之急。

    新中国成立后,陈望道的政治活动虽然减少了,但在教育和学术活动方面明显增多,贡献也十分突出。他始终关心语文改革,积极支持文字简化和普通话推广工作,提出“语言研究必须中国化”的观点,反对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些不良倾向。不过,他倾注精力最多的是复旦大学这块园地,前后辛勤耕耘了半个世纪。作为复旦大学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他治校实事求是,有自己的独到理念,他认为建设一个良好的学风,对一所大学来说非常必要。为此,在许多重要场合他都谈这个问题,鼓励学生成为又红又专的社会栋梁。与此同时,他对教学与科研也十分重视。他内心十分清楚,培养人才是大学的头等大事。但是,如果学校不重视和发展科学研究 ,教学水平就无法提高,培养人才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这样的理念对于当今时代的大学办学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陈望道将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可谓是“著作遍海内,桃李满天下”。特别是他本人工作认真、治学严谨的优良品质,值得我们后人永远怀念和学习。

    (作者单位系安徽无为县襄安中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