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1月30日 星期三
钟敬文:民俗之父,人民之师

    钟敬文(1903-2002),我国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教育家、诗人、散文家、作家、文艺理论家,被誉为“中国民俗学之父”。出版著作近70种。

    2019年,是享有“中国民俗学之父”盛誉的钟敬文先生116周年诞辰。日前,由中国文联、北京师范大学等主办的“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钟敬文全集》出版与钟敬文学术文化思想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与会者回忆了钟敬文先生的学术成就、历史贡献,让我们领略到一位教育大家、一位文化大家的风范。

    李 屹 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钟敬文先生是我国现当代史上十分重要的学术文化大家,是著名的民间文艺学家、民俗学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国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事业,为开创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文学理论和学科体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们纪念钟敬文先生,就是要:

    学习他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心系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追求。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我们要将自己的艺术理想融汇到民族复兴的梦想之中,将自己的艺术实践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始终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悉心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代同频共振,努力做到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

    学习他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艺术理念。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我们要始终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站稳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宝库中汲取营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激活其当代价值,使包括民间文艺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血脉延续,在新时代焕发出新光彩,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学习他坚持深入生活、博观约取的治学风格。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我们要真正深入基层、扎根生活,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不断锻炼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同时直面当下中国人民的生存现实,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向世界展现独特的中国审美风范。

    学习他虚怀若谷、甘为人梯的崇高风范。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我们要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把德艺双馨作为毕生的追求,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艺术训练,提高学养、涵养、修养,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积极践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的喜爱和欢迎。

    冯骥才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原主席、著名作家

    钟敬文先生是我国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理论建设与学科建设的发起者、开拓者、创建者和奠基者。他在学术史和学科范畴是一位凿空式的人物,在国内外学界都享有极高的盛誉。钟敬文先生将自己长达一个世纪的生命时光全部奉献给我国民间文化研究与教育事业。我们至今还在享用他的学术思想与学术成果。因此,将他一生如此丰厚与精深的文化创造进行全面整体、科学有序的整理、编辑与出版,不仅是民俗学本身一项十分重要的根基性工作,还将有利于我们对钟敬文先生精神遗产的传承。

    我本人20世纪80年代就有幸认识前辈钟敬文先生。先生才学之高深、人品之纯净,令我景仰。

    21世纪初我到中国民协工作,时值钟敬文先生患病住在北京医院。我和刘铁梁教授去看他,也是为了将当时民协即将进行的全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的想法向他汇报,征得指教。他嘱咐我们一定要做好、做细、做深田野调查,同时要我下功夫恢复老民协理论刊物《民间文化论坛》。这些事我们照办了。他说两件事必须抓住,一是田野,一是理论。我们在民协15年的工作中,一直遵循他的这个指导:两只脚始终站在田野大地上,头脑深思着时代性的问题与使命。

    怎么才是对钟敬文先生最好的纪念呢?我想,就是要接过老一辈的精神遗产,汲取他思想、理论与学术的神髓,脚踏大地,背负时代使命,把我们从事的民间文化事业扎实做好,不断推进。

    刘魁立 中国社会科院荣誉学部委员、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专家委员会主任

    记得钟敬文先生在自己的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近来有些同志见我年事已高,又碌碌不肯自休,南征北战,任务满身,有的劝我尽量辞去那些职务,静下来整理过去的各种文稿……我由衷地感谢他们的好意。但是,我不能这样做。整理过去的文稿,不管怎么说总是一种回顾的行动,在眼前正充满亟待动手的工作,我不能放开它去回顾过去。放弃今天,就将失去明天!这将是多大的损失!而且,自己过去的东西如果真的有点用处,那将有后来的人或同时代的年轻人去整理、评定,不需要自己积极于此。至于写作准备了多年的专著,是我所关心的。但是,我眼前的任务是为了使更多的人能够写出有价值的专著,自己的东西是否写成并不是很重要。记得鲁迅在《未有天才之前》的讲话里希望大家去做培花的泥土,这样才可以使地上出现好花。这是伟大的想法。去年我在一个论文序言的末尾说了下面一席话,‘我们在学术上希望看到的是春色满园,而不是一枝出墙的红杏’。这与鲁迅先生谆谆教导的精神基本上是一致的。”这是钟老在晚年写的一段话,而对后世历史说来意义重大的事情就是编纂他的全集。现在这项工程终于竣工。

    没有哪一个时代、也没有哪一个民族像我们今天所做的这样,特别关注并积极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没有哪一个时代、也没有哪一个民族像我们今天所做的这样,特别关注并积极致力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我们当代生活中的复兴与传承。钟敬文先生为了完成自己的心愿,为了完成自己所愿意承担的历史使命,矢志不渝、百折不回,先生立德、立言、立公的一生,提供了一种光辉的榜样,影响、感召、激励着我们许许多多的人,让我们大家共同来回顾和滋养我们民族的文化之根和文化之魂。

    王 宁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师大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首任主任、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钟敬文先生是一位自觉自信的学者,他不但毕其一生创建了中国民俗学,推进和完善了民间文艺学,而且终其一生对这两个学科的发展不断思考,每过一个阶段就会提出新的理论命题和学术方法的讨论。

    钟敬文先生在维护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提倡中国主体、放眼世界的开放学术体系,提倡建设以本民族文化为核心的现代文化建设,这与我国现代提出的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自觉自信文化的精神是一致的,对于现阶段我国文化建设产生现实的积极作用。

    作为人民的学者,钟敬文先生一生关注底层、注重田野,从来没有放弃研究人民、了解人民、弘扬人民的各种创造。先生早年到民间呐喊,在学术领域提倡田野方法,对于如何做好田野作业提出了严格要求和系统方法,开辟了在古代典籍中底层文化研究实践的方法,提出了“民间传承文化”的概念。钟敬文先生十分注重跨学科教学,认为历史学、文化学、语言文字学、比较学等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有结合点,这对拓宽和加深基础理论学习,实现人文学科综合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建设都具有重要启示。

    我们要好好学习先生的思想,领会他的教导,好好做好自己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让先生的思想代代流传。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