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08日 星期三
基于监测结果应用的精准教研
曾宁波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可以实现对教与学全过程的跟踪监测和伴随性的数据采集。而监测结果运用是教育质量监测的“最后一公里”,是决定监测能否有效促进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鉴于此,四川省教研部门基于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开展精准教研,成为区域教研的一种新形态和新突破口。基于监测结果应用的省—市—县(区)—校四级联动精准教研,解决了传统教研诊断问题凭经验、教研主题不聚焦、重个案轻规律等问题,提升了教研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建立监测结果解读和指导运用的协调机制。将监测结果应用到教育管理和办学实践,区域教研部门承担着主体责任。四川省教科院借助监测、教科研、师培一体的职能优势,强化对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四川省监测结果的解读。通过深度解读数据,寻找数据背后的规律和根源,并形成整体解读、分层解读、分科解读、分类解读的二次解读专题报告;协同省级教育督导、教育行政部门定期联合召开监测结果解读会,相关教育监测和学科专家分别解读监测质量报告,帮助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研训机构和各学科教研员、校长和骨干教师,精准把握本区域、本学科育人过程中教与学的优势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防止对数据结果的误读和误解;发布解读报告,深入分析国家反馈给各市、县(区)的分报告,提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学校对标问题清单,细化制订整改方案,落实整改责任部门和单位。

    基于监测数据确定研训主题,有针对性地改进课堂教学。教育质量监测的初衷是“以诊促改”,行动的重点放在通过监测与评价引领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各级教研机构按照“数据分析—诊断教学—实施改进”的思路,将质量监测与日常教研紧密结合,明确区域共性问题和学校个性问题,将区域共性问题作为教研的主题、科研的课题和培训的专题,开展基于数据的教科研,设计基于问题的教师培训,系统推进区域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比如,成都市锦江区根据数学学业质量监测结果发现的问题,确定了“提升数学作业效能实践策略”的主题教研活动,教师反映教研主题有针对性,是教师成长的“及时雨”。

    学科教研员在数据分析基础上创新工作方式,组织基层教师、校长成立诸如课标解读、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等专题研究工作坊,开展基于问题改进的教研。校本教研则结合数据分析确定微型研究课题,探讨解决策略,改进师生课堂教与学的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成都市成华区成华小学针对监测发现学生艺术活动不充分的问题,开展了以“美润生活,美润人生”为主题的校本研究,通过尚美基础课程、尚美主题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强化尚美意识,培育尚美能力,彰显尚美行动。

    基于监测数据和证据开展教育教学管理,增强解决问题的行动自觉。教育质量监测不同于传统的考试和评估,其本质具有很强的形成性功能,能够促进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改进教育决策。可见,以监测推进教育管理的完善和质量的提升是监测工作的落脚点。随着监测工具的不断完善,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诊断日益准确。可视化、科学的实证数据,推动了教育教学管理从粗放化向精细化的转型,从依靠经验管理向依靠科学管理的转型,从单纯重结果向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转型。如成都市锦江区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发现的问题,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提升行动,推进学校开展“每天一节体育课”。各学校从监测数据中找准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方向,不断优化管理、改革创新、完善治理体系,形成在课程目标引领下的备、教、学、评一体化格局。

    通过数据反馈服务家长,引导学生个性发展。把有科学来源的监测结果延伸服务于家长,让家长了解孩子成长中的优势和待发展区。一些学校在征得家长同意的情况下,为参与监测的学生提供一份个体报告,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家长和学生详细反馈个体学业、品德、身心发展及学习兴趣、课业负担等状况,深入剖析影响学业和身心发展的诸多因素,并提供专业、科学、精准的建议,引导家长及学生准确发现和把握成长需求,主动强化家校合作,有针对性地配合学校,改进家庭教养方式及方法,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作者系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四川省基础教育监测评估中心副主任)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