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27日 星期三
合力构建劳动教育体系
邹晓平

    生活离不开劳动,发展离不开劳动。大到国家富强,中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小到个人家庭幸福,无不依赖人的劳动创造。劳动教育需要多方参与,如家庭、社区、企业、工厂等,共同构建科学有效的劳动教育体系。

    家校合力,培养儿童劳动能力。劳动能力是人的基本能力之一,儿童劳动能力的培养始于家庭。但当前劳动教育在家庭中缺失严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青少年大量存在。

    劳动是长见识的,它能帮我们养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做事习惯。“担米不压人,斗米压人”,没有扛过重物的人无法体会这句矛盾的话语里隐含的道理。它让我懂得做事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类似这样的智慧,无不从劳动中产生。

    让少年儿童参加劳动,不仅是教育,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教育,学校履行教育之职,家庭落实实践之需。学校的教与家庭的做要合力同行。

    家校社同行,培育儿童劳动素养。良好的劳动素养是热爱生活的表现,人总是在劳动中享受生活、创造生活。

    劳动素养的培养依赖教育。苏联教育家米丁斯基、凯洛夫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因劳动而产生教育,那么教育当然就是为劳动的需要服务的。我们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原则,其基本内容就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要过得更好,体现更大的价值,就要更多地劳动,更智慧地劳动,产出更多更好的劳动成果,这恰恰就是人的劳动素养高低决定的。所以,劳动教育重在实践,在实践中掌握高超技能,在实践中养成良好习惯,在实践中端正态度,在实践出产出优良成果。这就是劳动素养。企业、工厂、社区、家庭等都应该给中小学生提供劳动实践的机会与场所。

    在劳动中成长,铸造儿童劳动精神。从古到今,中国的劳动人民都有两种精神——实事求是、精益求精。中国的劳动人民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是农民劳作的写照。只有得到汗水的浇灌,大地才会回报以食粮,所以才有“人勤地生宝,人懒地长草”的谚语。

    中国的劳动人民讲究精益求精。农民种地,讲究精耕细作,为了高产不顾疲乏,日晒雨淋;工人生产,讲究一丝不苟,为出精品坚持标准,埋头苦干;教师从教,讲究言传身教,为了育人率先垂范,诲人不倦;医生治病,讲究及时准确,为了救人与命运抗争,苦心钻研……突如其来的疫情,无数劳动者逆行、奉献。他们彰显了伟大的劳动精神,也为青少年学生作出了榜样。中小学生需要尽早接受良好的劳动教育,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实践,在劳动中提升能力,锻造品格,收获智慧,获得成长。

    (作者单位系江西省弋阳县教育体育局)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