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27日 星期三
我的课程观
魅力课程 聚焦整体育人 培养创新人才
周清华

    课程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核心,是新时代学校品质提升最重要的载体。百年名校——北京实验学校是北京市唯一一所集幼小初高于一体、十五年一体化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学校。在校长曾军良的引领下有效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其中课程改革是重要一项,学校依据国家和市、区课程政策和标准,充分研究本校学生特点和实际需求,构建起“十五年一贯制”魅力课程体系。

    魅力课程体系呈现出横向集群、纵向贯通、纵横交织的特点。横向集群强调课程要素范围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包括基础课程、拓展课程、融通课程、探究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及国际课程等;纵向贯通强调各学段课程之间的衔接,注重连续性和一贯性。在具体实施上,就是积极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课程资源优合化,科学设置幼小中各学段课程;研究并完成幼小、小初与初高十五年通融教材,最大程度地实现一体化无缝衔接;整合一体化教学资源,开设京剧课程与生涯课程等特色课程,突出能力培养;开展一体化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全方位育人。

    横向集群式课程,目标指向完整人的培养。集群式课程就是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而组合的系列课程,强调完整人的培养,追求各种人格向度发展的平衡,以“创新素养”的养成为课程中心指向,逐层扩散课程的内容范围,逐步展开三层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是国家规定必修的学科课程,对创新素养的形成起着最基础的作用;拓展型课程是在相应学科课程或不同学科交叉的基础上形成的系列应用基础课程,类似于大学里的专业基础课,对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补偿性作用;应用型课程是更具灵活意义的校本活动课程,旨在通过学生所学理论知识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其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三种类型课程以更加全面的视角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以更加灵活的形式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

    纵向贯通式课程,围绕创新素养逐步加深。纵向贯通式课程,就是围绕创新素养这一基本目标,形成贯通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十五年的螺旋式课程,课程内容在深度和难度上逐步上升的纵向课程体系。在这四个阶段,学生擅长的思维方式分别对应于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形象到抽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一系列由游戏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和实验课程组成的螺旋上升的课程体系。

    根据思维发展的持续性特点,四种形式的课程呈现出螺旋阶梯式上升的态势。在小学、初中课程衔接中,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适当引导其参与一些简单的社会实践,激发其人文关怀的热情;对于初中低年级学生,激发他们根据已有的自然规律为社会服务,增强科学思维的人文视野;在初、高中课程衔接中,对于初中高年级学生,引导其做一些简易的力学实验与逻辑计算,以领悟简单的力学原理与规律;对于高中低年级学生,激发其将相关实验与日常生活或社会实践中的现象相联系,以提高对抽象原理的理解能力。因此,四种课程围绕思维发展的特点,实现前后不同课程的无缝衔接。

    建立与“十五年一贯制”相应的课程评价机制。学校将创新素养的培养作为“十五年一贯制”的人才培养目标,将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的生成作为考核学生的重要指标。在幼儿园阶段,主要考查学生好奇心的开发程度;在小学阶段,主要考查学生创新意识、良好习惯的养成程度;在初中阶段,主要考查学生的问题意识、理性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形成程度;在高中阶段,主要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探究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程度。这为以“创新素养”为目标指向的纵向螺旋式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作者系北京实验学校校长助理)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