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27日 星期三
时代呼唤“新乡村教育”
俞晓东

    乡村教育振兴无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多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不遗余力聚力乡村教育振兴,为教育脱贫、助力乡村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化,对乡村教育振兴提出了新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用新思维、新理念探索新的乡村教育。

    20世纪初,教育家晏阳初、陶行知就开始了基于乡村教育的实践探索……时代在变化,教育先辈所追求的“有书读”这一目标早已实现。如今,让乡村孩子“读好书”,让乡村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成为乡村教育改革所追求的主要目标。然而,从各地的做法看,还是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一是套用城市教育的发展路径。城市教育无疑是教育的高地,但一味模仿城市教育的发展之路,乡村教育特有的韵味就消失了。当前,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各地的标配,逐渐凸显的特有文化与表现形态不断影响乡村教育的走势。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复制城市教育,而应站在未来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大格局中谋划乡村教育。

    二是忽视乡村教育的地域特色。乡村具有独特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这些资源不仅是教育的资源,更是推进有特色乡村教育发展的资源。所以,需要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教育振兴行动,实现“一个区域一个样,个个区域不一样”。从目前看,存在乡村教育发展目标不明晰、特色定位不清晰、任务不明确等问题,使各地在学习他人做法时,毫无破解问题的方向与针对性,陷入为振兴而振兴的事务中。

    三是缺少破解问题的精准性。从目前各地的现状看,乡村教育振兴存在三多三少:关注硬件建设比较多,关注软实力提升比较少;关注显性名师引入和加盟较多,关注本地乡村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获得感、幸福感较少;关注大一统的教育配置较多,关注乡村教育特色发展较少。事实上,乡村教育振兴最需要解决什么,振兴乡村教育的突破点在哪里……这才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这些问题考虑不清楚就影响了精准施策的质量。

    因此,我们要用“新乡村教育”的理念与工作思路改造传统的乡村教育,破解振兴乡村教育中的新问题。我们理解的“新乡村教育”基于这样的思维:在新时代顺应美丽乡村建设,以乡村教育存在的问题为导向,致力于乡村教育改革精准施策,在整体提高乡村教育水平的基础上,使振兴乡村教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手。“新乡村教育”强调乡村教育姓“农”,让乡村的孩子在学好现代科学知识的同时,引导他们认识家乡、确立乡村自信、扎进乡村根脉。开展“新乡村教育”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把握新定位。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但实施的路径存在质的区别。所以,乡村教育需要从理念、思路上作出新的定位,形成“新乡村教育”的建设思路。

    首先,要明确建设理念,即突出乡味,以“培养懂农村、爱乡土的新公民”为价值追求,强化乡村教育的“乡土味”和地方特色,让乡村教育回归“乡土”,回归乡村教育的应有之义;其次,要设计更具乡土特色的工作思路,即充分利用乡村现有教育资源,发挥乡村学校的教育功能,让每一所乡村学校都成为当地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中心;最后,要关注乡村教育的新特点,即在推进乡村教育发展时要与“新农村”建设相呼应,尤其需要根据乡村教育的特点与“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做顶层设计,建构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乡村教育体系。

    重塑精气神。从“输血”走向“造血”是教育扶贫获得的经验。所以,只有通过激发乡村学校及教师内生动力,通过“自我激发+外部助力”,建立具有时代特点的新乡村教育,才能使乡村教育振兴成为可能。 因此,我们的重要工作是提振乡村教育的精气神:一要提高待遇,让乡村教师成为有价值的身份符号,以激活乡村教师的使命感,并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振兴乡村教育的任务;二要赋予乡村教师克难攻坚的能力,通过多种途径为他们提升业务能力提供帮助,同时给予乡村教师参与乡村建设的新任务,让他们在破解问题、服务乡村发展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心;三要为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提供保障,乡村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很多,如重视教育的氛围营造、保障教育正常开展的基础设施建设、留住一支安心乡村教育的优秀师资队伍等,需要制定更具灵活性和本地化的乡村教育政策,加快乡村教育发展。

    提升软实力。尽管我们通过学校标准化建设、教育帮扶、教育创强、教师支教、城乡互助共同体等一系列措施,努力改善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基本解决了乡村孩子的入学问题。但与城市学校相比差距仍然存在,这也是城乡教育之间教育理念、管理水平、教师水平、学校文化存在的差距,说到底是教育软实力上的差距。“硬件”是可以通过资金的投入解决,而“软件”的提升仅仅依靠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提升乡村教育的软实力才是振兴乡村教育的关键:

    重塑乡村教育的文化自信。一方面要重塑与乡村教师的经济需求、发展需求、社会尊重需求相适应的尊师重教乡村文化,以激活乡村教师的使命感;另一方面要探索乡村教师的本土化培养体系,让培养的乡村教师更适合乡村教育,同时鼓励乡村学校挖掘乡土文化、开发乡土教材,让乡村孩子接受乡土文化的熏陶。

    建设提升软实力的共同体。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对提升乡村教育软实力有很大促进作用。乡村学校与城市学校在一种比较自由、宽松的背景下开展文化交流和互动,从而较快地提升自己的实力,这种“同伴影响”比传统的“家长训教”更有效。目前,共同体建设已有了“升级版”,如杭州探索的“美好教育样本区”建设,是一种从点状走向块状的城乡互助共同体建设新路径。

    强化教育信息化为乡村教育助力。弥合城乡教育差距,最有效的办法是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缩短现有教育成果为乡村教育所用的距离,解决乡村教育的课堂问题、乡村教师的研修问题、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问题,探索“互联网+乡村教育”,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乡村教育新样态。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教科所所长)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