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09日 星期三
李美娟:将一颗初心映在“孩子的世界”
本报记者 黄 浩

    大学毕业后,放弃城市生活,回到家乡教书育人、扶贫支教,在她背后有着怎样的理想与情怀?她又是如何用青春热血奉献教育事业的?

    ————————————————————

    万仞悬崖深不见底,只听见底下的怒江汹涌奔腾;一条山路时窄时宽,曲曲折折望不到尽头。李美娟生平第一次坐着两轮摩托车盘山向远处驶去,颠簸之苦倒在其次,只是偶尔鼓起勇气向山底瞥一眼,那种忍不住心惊肉跳的眩晕感,才让她更为打怵:这条路,到底何时是尽头?一路上,李美娟不住地问自己这个问题。

    那是李美娟前往云南省泸水市洛本卓白族乡刮然小学报到的一幕,此情此景令她终生难忘,“第一次见那么高的悬崖,现在回想起来鼻子都会泛酸”。

    2014年,从云南师范大学毕业后,“90后”李美娟因为“喜欢没有浮躁、只有童趣的沉淀的校园”,毅然决定成为一名特岗教师,如今6年过去了,她依然还坚守在大山,守着她的“孩子们”,与那片她曾经心生畏惧的山与水不经意间已融为一体。

    “教师梦”与现实的博弈

    你想成为一名教师吗——在大山深处坚守的那种?对于大多数年轻人而言,这样的问题并不容易回答。

    李美娟曾经也有过犹豫。刚毕业那会儿,她随着同学一起去参加一个招聘会,投了多份简历。一段时间之后,有一个培训机构反复打电话给李美娟,希望在她所在的县成立一个培训机构分部,对方开出的条件是:让李美娟负责总管,薪资待遇从优。

    对当时刚出大学校门的李美娟而言,这份工作算得上很有诱惑力。但她内心深处,却始终觉得那不是自己的使命与归宿——从小,她就渴望成为一名教师。

    李美娟还记得,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来了一个年轻的女教师,阳光、活泼,陪孩子玩游戏,像朋友一样聊天……“她的到来,瞬间让我觉得教室的空气都是甜的,那时候有个念头就在我内心悄然萌芽——当老师真好!”李美娟说。

    这份美好的记忆在李美娟心中种下了一个“教师梦”,当然李美娟也知道当教师意味着可能的清贫与孤独,盘桓之间她征求了父母的意见。没想到父母一致表示:去当教师吧!就这样,李美娟义无反顾踏上了从教之路。

    在李美娟看来,“或许这就是命运,多年之后踏出大学校门的我,成了多年之前刚踏入校园的她”。李美娟考上了泸水市洛本卓白族乡中心学校的特岗教师,手执粉笔,登上三尺讲台,圆了童年的梦。

    但梦想与现实之间,有时却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前往学校报到的前一天,李美娟从怒江市兰坪县老家出发,一路坐大巴车摇摇晃晃走了200多公里的山路,历经8个小时终于到达泸水。她怀着满心期待,兴高采烈地走进了洛本卓白族乡中心学校,一眼便看见了院子中央的一棵大树,不禁心生欢喜,她想着在大树底下可以乘凉、看书,惬意自在……

    然而现实却是,这所学校并非李美娟所任教的学校,她所任教的教学点——刮然小学,还在25公里之外,要乘坐摩托车走过一段艰险的山路。

    那是李美娟平生第一次坐摩托车上山,于是才有了开头的那一幕。送她前去教学点的是刮然小学校长倪四华,也许是平生与这条路打交道惯了,倪四华对路途之险似乎毫不放在心上,一路笑着跟李美娟说“快到了,快到了,没事”。只是,那句“快到了”整整延续了将近两个小时。

    等到“快到了”变成了现实,李美娟来到了校门口,以为迎接她的是干净的教学楼、宽敞的操场、成片的绿树,可映入眼帘的却只有两排旧旧的小平房,学校没有大门也没有操场,由于正在施工,到处一片狼藉。她的心一下子凉了下来:这就是我将要奉献青春的地方吗?

    李美娟有过失望,但倪四华的一番鼓劲让她很快燃起希望:“条件虽然艰苦一点,但不怕,学校正在盖教学楼、宿舍楼,校园会越来越美丽,年轻人多吃点苦不怕。有什么事,找我就行。”

    最后一句话打动了李美娟。她从倪四华身上感受到了真诚、阳光与热情。“短短的几句话,却让我至今难忘。我从他的话中感受到一颗为教育坚守一线的赤诚之心。”李美娟这样想,便留了下来。

    “我的选择,就是我的世界”

    22岁,正是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李美娟在海拔2200米的碧罗雪山半山腰孤独地守望,为懵懂的孩子点亮希望之灯。让她流连的,是那群可爱的孩子。

    李美娟还记得自己刚进校门的时候,一群小脸蛋脏兮兮、穿着小拖鞋的可爱的傈僳族孩子围着她一直打量,孩子们腼腆的微笑、清澈的眼神让她觉得亲切。尽管孩子嘴里说着李美娟听不懂的傈僳话,但她听到了一句稚嫩的“老师”。

    “就是这句‘老师’冲破了我心底的最后一根线,那声音好干净……”李美娟说,“我心疼孩子脏脏的小脸蛋,我心疼孩子下雨天不知道要穿雨鞋的小脚丫。我要留在这里,提醒孩子下雨时要穿雨鞋,提醒孩子早上起床要记得洗脸……”

    这里的孩子几乎没有见过女老师,李美娟是来这里的第二个女老师。看到一个年轻的女教师来到学校,孩子们自然很开心。

    从此,李美娟开始了在刮然小学风里来雨里去的日子。刮然小学是泸水市最偏远的一所学校,学校正在施工建设无处可住,她就借住在附近的村委会;学校不通公路,她就靠一双脚来来去去……

    这些生活上的困难李美娟都能克服,但有一个难题却让她尤为难受——这里的孩子都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在进入学校之前说的都是傈僳话。作为“外来户”,李美娟不会说也听不懂傈僳话,而孩子们几乎不会说普通话,师生无法沟通,这课怎么教?李美娟心里犯难。

    思来想去,没有别的办法,李美娟决定用“最笨”的办法。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李美娟不断与孩子们磨合,孩子们听不懂普通话,李美娟就用各种肢体动作,或者借助实物来一步步教他们说;等孩子们稍微学会点普通话,李美娟又让孩子教她简单的傈僳话,她记在一张纸上,用谐音来慢慢记,然后再来一个轮回……

    就这样耐着性子,从最简单的声调、音节开始,李美娟一步步带领孩子们跟上正常的教学节奏。

    “我必须改变自己的心态,始终保持耐心,慢慢带着他们出发。”李美娟不时这样告诫自己。

    当一切步入正轨,李美娟将自己“平生所学”全部倾注到学校。每天从黎明到深夜,她陪着学生晨跑、伴读、讲课、批阅作业、查寝室,忙得团团转;在教学当中,她尝试课堂教学改革,通过互联网搜索观看教学视频和相关课件进行教学设计,力争让身处贫困山区的孩子也能轻松地获得知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2017年9月,因为成绩突出,李美娟被任命为学校教导主任。

    “许多老教师都从她那里学习到了新的教学方法和德育方法。”倪四华说。

    李美娟也把自己彻底当成了学校的主人,粗活累活重活都抢着上。学校饮用水来自山上,有一次水管堵了,她撸起袖子和男教师一起上山去疏通水管;学校的生活垃圾堆满了,她推起垃圾车就冲了上去……

    在乡村生根,在乡村成长,再回首看怒江时,李美娟的眼里没了恐惧,全是“美”。“怒江江水的气势让我震惊,两岸的高山峭壁更让我感受到怒江大峡谷的神奇秀丽。这对于长期住在平坝子里的我是一次全新的视觉冲击。”李美娟说,“我的选择,就是我的世界”。

    她还是“从前那个少年”

    泸水,全国52个未摘帽贫困县之一。在外人的印象中,这里山高水长,不少地方居住环境恶劣,交通不便,教育也相对落后。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如何打赢泸水脱贫攻坚战?怒江州党委书记纳云德提出的一系列措施里,落实“三保障”政策很是显眼,其中便包括扎实做好控辍保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多年前,因为交通闭塞、老百姓观念更新慢等原因,当地儿童失学现象时有发生。李美娟深知,唯有教育才能从根上阻断贫困发生。为此,她积极响应国家“控辍保学”政策,跋山涉水,一家一户走访动员宣传教育惠民政策,让每个渴望在学校学习的孩子一个都不能少。

    李美娟所任教的四年级有一位叫阿薇(化名)的学生,家庭情况比较特殊,父母离异后,父亲远去缅甸打工,母亲也改嫁了,阿薇成了留守儿童。一次阿薇被爸爸带到缅甸后一去不返。孩子在哪上学?这成了李美娟最担心的问题。

    李美娟与班主任反复打电话劝阿薇的爸爸把孩子送回来就读,起初阿薇的爸爸还接电话,后来索性将班主任和李美娟都拉入了黑名单。没有办法,李美娟只好前往孩子姑妈家,让姑妈帮忙打电话,可依旧未果。责令书发了,也请了乡政府的相关人员出面劝导,电话也反复打……但李美娟还是没有等到阿薇的回来。

    看到教室里始终空缺着的座位,李美娟心急如焚。但即使一直未有回应,李美娟也从未放弃,直到有一天早晨,李美娟和倪四华再次来到阿薇姑妈家,电话终于打通了。阿薇的爸爸告诉李美娟,想把孩子送回来,可是没有路费。“没有路费,我们出!”李美娟和班主任承诺给孩子出这笔费用后,终于在2019年4月8日那一天,阿薇带着微笑回来了……

    山一程,水一程。李美娟在这条路上走得踏实,但也艰辛。

    2016年4月,泸水迎来了雨季,下山的路被雨水冲垮了,泥石流让道路阻断,李美娟和孩子们都过上了“与世隔绝”的日子,山上的人下不了山,山下的人上不了山,李美娟和老师、孩子们苦中作乐,将此称为“修仙”。

    那场雨持续了足足一个多月。学生伙食不够,李美娟就和老师们用车去乡镇上拉蔬菜,路不通的地方就用手搬。如果路途实在遥远,就请当地家里有马的老乡帮忙用马驮。

    雨后放假,李美娟和几名老师冒着时大时小的雨,踩着泥泞的山路,手持自制的木棍颤颤巍巍地下山了,但走到半路,李美娟听到石头滚动的声音,凭着经验她意识到可能遭遇泥石流,赶紧号召老师们都躲在一处安全的石头后,刚躲好,一大股泥水就从山坡上浩浩荡荡涌了下来……恐惧一下子笼罩在老师们的心头,幸运的是,孩子们都安然无恙。

    “那是一段特殊、艰苦的日子,但我们所有的老师肩并肩一起走了下来,始终坚守在教育一线。”李美娟很庆幸,虽然苦过,但她挺过来了。

    这条路何时是尽头?她依然在问自己这个问题,但她心中知道,可能没有尽头。

    如今,李美娟早已不是“从前那个少年”,她被选去另外一所学校当上了校长,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尔后因身体原因卸任,继续做一名算得上资深的教师。但她内心深处,还是那个“喜欢纯粹的生活,喜欢孩子简单、干净的世界”的李美娟,对教育充满好奇与渴望,一如她刚刚踏进白族乡中心学校的那个模样。

    (李美娟,白族,中共党员。1992年12月出生于云南省怒江州兰坪县通甸镇。于2014年9月考取特岗教师,任教于怒江州泸水市洛本卓白族乡刮然小学,并担任教导主任一职。又于2019年5月8日调往洛本卓白族乡俄嘎小学任教语文。被评为泸水市“优秀教师”,曾被授予“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提名奖”称号)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