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2月03日 星期三
我的课程观
“阅读+”为村小发展破局
赵国彬

    教学质量监测垫底、缺少发展资金、没有办学特色,这样的乡村薄弱小学该向哪里去?在学校发展的低谷期,辽宁省朝阳县波罗赤镇中心小学选择了“以读立校”。学校抓住阅读培养6-12周岁的关键期,以国家课程为主干、学科育人为基础,通过构建丰富的阅读课程、创新阅读活动载体、改革评价机制等方式形成了“阅读+”改革思路。“阅读+”既是课程理念,强调阅读对于师生成长的重要意义,体现“以读立校”的办学导向,更是一所乡村薄弱小学突围的破局之道。

    阅读+课程。为了让阅读落地,学校构建了基础类、拓展类、社团类阅读课程体系。基础类阅读以语文课为“苗床”,以单元文章为基础,课上学生掌握阅读文章的方法后,课后再根据教师推荐阅读一些名家作品,进行语文主题学习或群文阅读;拓展类阅读以整本书阅读为主,主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独立阅读能力;社团类阅读是学校通过创办文学社、课本剧、小记者站等社团,给学生提供充分的阅读生成平台。

    阅读+学科。如果教育的根在阅读中,那么阅读的根就在学科“自读教材”的环节里,这是打通阅读“任督二脉”的关键举措。教师只有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完整、全面、独立地阅读教材,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与各学科教材的语言接触,帮助学生在课堂学会阅读的方法,学生才能逐渐形成读懂教材的能力。

    阅读能力培养从语文学科变为所有学科教师的共识:让学生在课堂学会阅读方法——生根,在课外大量阅读中——生趣,在经典名著中提升思想——升华。

    阅读+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使用阅读“存折”进行读书积分,以积分与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评选年度百名“书香少年”;把每年9月28日(孔子诞辰日)定为学校读书节,并在持续一个月的时间里展演丰富多彩的节目,举行“书香”教师、少年、家庭等获奖者走百米红地毯仪式,还有“图书赶大集”、阅读成果展示等系列活动;每周五下午师生自主在图书室“小读者·思享汇”交流平台进行“整本书”交流分享。

    学校还通过开展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系列阅读活动,激发学生转化阅读成果,生成阅读能力。比如记录家乡的四季景色变化、农作物生长过程、为家乡农产品代言等。

    阅读+生活。“教育就是爱读书的校长和爱读书的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书”,这是著名学者钱理群教授对教育的素简解读,更应是校园生活的常态。校长用自己的阅读行动去引领教师,教师用自己的阅读行动去影响学生。校园里时时、处处都可以看到读书的身影,就连每天就寝前,学生都有20分钟的阅读时间,把读书实实在在地当成习惯,不浮躁、不作秀,默默地积累,书读多了自然就会嗅到幸福的味道。

    图书室是校园中最温暖、最舒适、最美丽的地方,不但学生在校日全天开放,节假日及寒暑假也全天对外开放,辐射全镇8个村近两万人口,让亲子阅读成为教育的“新生态”。

    阅读+写作。如果说阅读是输入、思考是加工,那么写作就是输出。用写作环节倒逼学生阅读和思考不失为良策。但这种写作必须以兴趣为前提,改变以往看电影要写观后感、旅游要写游记等“搭车”现象。建立以兴趣为导向的写作平台,让学生主动去阅读和思考,从而实现全面的发展。

    学校首先以“作文评价数据单”来评价学生的作文,不但批阅结果直观明了,而且给学生多次修改机会,学期末用最高分来记录每篇作文成绩。如此,学生每篇作文都能像游戏闯关一样从初稿到精雕细刻再到千锤百炼的修改;其次鼓励学生创建手抄报、组报、班报和校报,在每年一度的“读书节”活动中对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学校还定期结集印制师生的优秀作品,并展示在图书室供师生阅读。

    阅读+评价。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学校建立了简单易行的阅读考级体系;取消每学期期中、期末的两次统考,变为每学年只进行暑期一次统考;用成绩+阅读量+特长的综合成绩去评价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科学的改革评价方式,有效推动了“阅读+”模式的发展。

    学校实施“阅读+”改革3年来,教学质量连续提升,更为可贵的是,阅读已成为师生的一种自觉,每个人都努力在阅读中成为最好的自己。

    (作者系辽宁省朝阳县波罗赤镇中心小学校长)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