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22日 星期三
谈写作
不擅长写作的教师能教好学生写作吗(上)
本报记者 宋 鸽

    ●访谈嘉宾

    吴 勇 “童化作文”教学倡导者,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南京晓庄学院外聘教授,现任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教学研究室教研员,南京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出版《儿童写作论》《会写作的教室》等专著10部。

    何 捷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级教师,出版《爱问为什么的教师成长快》《何捷老师的全程写作教学法》《何捷老师的百字作文系统》等多部专著。

    ————————————————

    中国教师报:两位老师在“学生写作教学”中可谓“流量担当”,在已出版的书中,您最满意的是哪些?

    吴勇:我写过的10本书都是关于写作教学的,是我对“童化作文”这个命题的探索与求解。每本书都是教学生涯中一个标志性的节点,体现了那段时间对某个写作教学问题的沉浸与痴迷。这些书连接在一起,构成了我的“教学史”“生活史”“成长史”。

    一本书就是我“孕育”的一个孩子,尽管它们在页码上或薄或厚,在销量上或少或多,但我对它们都是一如既往、一视同仁地喜欢,难以分出轻重。

    何捷:我最满意的是《何捷老师的全程写作教学法》和《何捷老师的百字作文系统》,第一本是我研究的国家级课题成果,介绍了“全程写作教学”的理念,后一本则是希望能够手把手教给老师如何在实践中运用百字作文这种教学方法,让日常写作真正落到实处。

    中国教师报:两位老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写作的?您的写作一开始就与教育相关吗?

    吴勇:能真正称之为文章的“写作”是1992年春天,我在苏北一所乡村小学当语文教师,学校要提供一篇文稿作为县教学“五认真”专题研讨会的交流材料,校长毫不犹豫地将这个任务“压”在教龄还不足一年的我身上。凭着有限的教学经验和师范学校3年的专业修炼,苦熬了几个通宵,我终于完成了教育生涯中第一篇“论文”《教师备课“真”“实”谈》。几经修改,这篇文章成为那次研讨会上屈指可数的交流发言之一,并发表在当年7月的《江苏教育》上。这篇文章带来的荣誉和自信,成为我踏上教育写作之路的最初动力。在以后近30年的教育生涯中,我的写作一直围绕语文教育教学,特别是写作教学,须臾不离。

    何捷:我的第一篇文章从“伪论文”开始。18岁时,我进入教师这个职业,8月24日报到,9月就遇到学校征集年会论文,清晰记得当年的主题是“如何评课”。6月我刚从师范毕业,正好《教育学》教材中有一个章节是关于评课的,于是拿起小学生作文纸,靠着在师范学校练就的书法硬功夫,辛辛苦苦抄写了10余页。处女作并不“纯洁”,也没有获奖,没有保存,付之一炬。

    我出版的第一套书叫《作文真经》,是给学生讲述写作文的趣味故事。这套书的创意来自名著《西游记》,选取了其中的人物形象,融入了写作教学的知识点,配合有趣的故事写成。这套书在出版当年就成为福建省畅销图书,一直到今天仍不断重印、再版,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孩子读过、爱过。

    中国教师报:现在市面上关于“学生写作”的书很多,但直接指导教师写作的书相对比较少,在两位老师看来,学生写作与教师写作有什么不同?不擅长写作的教师能教好学生写作吗?

    吴勇:学生写作与教师写作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表达交流,都属于“情动而辞发”。但如果放置到“教育”的范畴来看,差异还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写作”是一种学习活动,是一项目标任务,无论写作之前是否存在动机,但都是在“作文”,其成果是“习作”,属于“训练体”。而“教师写作”则是一种自觉和自发的表达与交流,无论是教育叙事还是教育随笔或教学论述,每次写作都是在“创作”,每篇文章都可以称之为“作品”,每篇“作品”都充满着理性的教育思想和具体的教学主张。

    曾有过这样的报道,不会游泳的教练培养出了游泳冠军。我相信有这样的个例,但这种个例绝不是规律。30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一个不会写作的学生群体后面,必然站着一个不会写作的教师。

    一个会写作的教师,能够凭借丰富的写作经验精准触摸到隐藏在语篇任务里的艰涩和模糊,于是教师的写作教学就能教到学生的“痛处”,挠到学生的“痒处”,写作教学的过程就成了帮助学生攻坚克难的过程。一个会写作的教师,为了深入体验学生的写作之难,能身先士卒,写作“下水文”照亮学生的习作路径。很难相信,一个不热爱写作的教师能培养出热爱写作的学生,一个不会写作的教师能培养出善于写作的学生。“以其昏昏”怎可“使人昭昭”?

    何捷:写作,本质上是相同的。不擅长写作的教师能教好学生写作吗?可以教,但能不能教好,无法判断,一切都有可能。我来说一个有意思的设想:如果作家来教小朋友写作,会不会教好,会怎么教呢?

    作家并不认为小朋友一定要写好作文,甚至认为写不好作文丝毫没有问题,对现在、今后不产生任何影响。作家的心不急。相反,他们可能特别爱护那些不会写、写不好的小朋友。也难怪,这不正是作家儿时的再现吗?重温记忆时让人心变得温暖。

    作家教作文心态很淡定,能够“容”,能够“等”。偶尔有一些小朋友拿着写好的作文请他看看,作家会像赵树理一样,让这个小朋友回去再改改,不会拿起红笔圈圈画画,因为他们知道,修改是无法代劳的;也有一些小朋友拿着大家都称赞的“好”作文让作家评一评,那种典型的“文艺腔”会让作家皱起眉头,小朋友不会被不适合的评价误导,而会重新审视自己,重新认识写作。

    作家很重视对小朋友的影响:让他们多读除了作文选以外的书,特别是那些记载着丰富的百科知识、幽默生动的小故事的书;还会尽可能带小朋友走出校园,进入大自然,作家知道这叫采风,但是一时间要将这个专业词汇告诉小朋友不合适,于是就借用一个“玩”字来代替。作家通过无数的实践证明“作文即做人”,所以小朋友跟着作家学习,看到最多的是作家阅读,作家乐观面对一切,作家思考的样子,作家兴致勃勃地关注一件看上去不起眼的事,作家悲愤,作家面对丑恶时凝固的表情……活生生的,好玩的人,正直率性的人!

    这样教,会不会教好?大家自己继续判断。

    中国教师报:两位老师的书中会有一些“方法、实战”等信息,在您看来,学生和教师写作有技巧吗?

    吴勇:写作当然有技巧。但讲“写作技巧”之前,先得强调“写作技能”。而“写作技能”的形成源自“写作知识”的反复实践。当写作成为一门课程,成为一种有效规范的教学,当然离不开系统完整的学科知识开发、建构和完善。在写作教学中,先得教给学生“写作知识”,并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篇任务中运用“写作知识”,从而形成一定的“写作技能”。当“写作技能”在具体语境中活学活用后,才会转化成富有习作者个性色彩的“写作技巧”。一个优秀写作者的标志,就是掌握了丰富的“写作技巧”。美国作家约翰·麦克菲所著的《写作这门手艺:普林斯顿大学写作课》和中国作家毕飞宇所著的《小说课》,这两本书讲的都是“写作技巧”。

    何捷:我与大家分享三个我的写作小经验吧。

    课堂实录写作。每当我设计完一节课,不仅会记录设计框架,还会将课堂实录整理出来。你已经发现问题了——课还没上。对,那就通过思维演绎出来。可以想象在课堂上,按照这个设计老师会怎么提问,学生会怎么回答,大家如何推进学习。当然,也可以在执教之后记录下整个过程,整理好自己的教学实录。

    教学设计写作。相对于实录来说,我不太喜欢写设计。我觉得设计就是个框架,就是个简单的思考,都是更为纯粹的纸上谈兵。但必须说明:教学设计写作是教师的基本功,特别是青年教师。2008年,我参加全国青年教师阅读大赛执教《匆匆》一课,仅教学设计就写了不少于15个。也就在那一年,我学会了怎样写设计。

    教育随笔写作。作为教师,我最爱写教育随笔。每天身边发生那么多事,有写不完的素材。例如班级管理中的现象;自己处理问题的得失与成败;每一课教学后的内心感受;学生的突发状况与可爱表现等,都可以成为教育随笔的写作素材。我的《爱问为什么的教师成长快》就是我的反思及随笔集,很受一线教师欢迎。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