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3日 星期三
有所思
让乡村美育“更接地气”
梁 新

    加强乡村美育的呼声由来已久,但是乡村学校一直存在教学经费不足、师资数量有限、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等情况。其实,乡村学校可以“更接地气”,充分利用自己独特的地域优势,就地取材、扎根民间,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乡村美育。

    了解乡村变迁,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在许多学生眼里,身边司空见惯的风景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对自己的家乡进行深入调查。一是让学生观察和了解最近几年家乡发生的重大变化,举办一个以“我的家乡变化大”为主题的成果展示活动,学生可以用演讲、快板、评书、小品等形式进行表演;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访问、调查等方式,了解家乡的故事和家乡的文化生活,以“可爱的家乡”为题材绘画,用画笔记录下自己眼中家乡的美景和自己对家乡的感受;三是让学生分析家乡的山川、气候、自然资源、历史人文等,撰写调查报告,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熟悉家乡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资源,从而学会欣赏、感悟家乡的美,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自觉为家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初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走进农田村野,拓展乡村的美育资源。乡村美育应该保持开放性和传承性,既要与城市保持同步,又要体现乡村独特的文化价值。学校需要创新美育方式,突出乡村特色,引导学生从审美的角度去体察、总结、描绘乡村之美。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调查研究农田里的生物,将知识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搜集大量生物标本,结合当地的农副业生产,广泛进行种植、养殖、嫁接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课堂内外的沟通、融合,开展丰富的乡村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学校还要将生活教育贯穿始终,带领学生走向大自然,让学生在山坡上、河坝旁体验自由的快乐,让学生用画笔、歌声、舞蹈与大自然的山水相互应和,谱写村野最欢快的乐章。

    调查民风民俗,将文化融入美育课程。大量鲜活的艺术资源就蕴含在生活之中,因地制宜、特色发展一直是美育的落脚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好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非常关键。节日期间,学生的活动面较广,沟通交流的机会也较多,这是调查民风民俗的好机会。以春节为例,学校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春节习俗,鼓励学生参与拜年、守岁、祭祀、敬酒等传统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待人接物的礼仪,体会父母的辛劳。学生可以帮助父母准备一桌年夜饭,关注年夜饭的菜谱、座位的排列、敬酒的次序、祝福的话语等,思考一桌年夜饭蕴含了哪些优秀传统文化。学校还可以布置一些美育作业,比如,让学生给父母制作一份独一无二的新年礼物;抄写优美的春联,认真研究、熟悉对联的创作手法,体会中华民族的文字之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春节的趣事,摄影、绘画、手工、诗歌……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变成真实的作品,带给他人美的享受。

    乡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需要教育工作者多加思考,将乡土文化资源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巧妙融入美育课程,让每一名乡村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只要立足乡村实际,设计形式多样的课程和活动,乡村美育必将变得丰富多彩。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肥城市安驾庄镇马埠小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