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4日 星期三
区域研究动态
教研员为基层学校送来“春风”
张 岩

    如何以制度化方式将专业教研机构的教育生产力源源不断转化为基层学校教育改革与学科教学质量提升的能量,是新时代教研应答之问。为疏导省域教研资源通道的“上下游”,进一步将教研机构与学校“打成一片”,吉林省教育学院启动了教研员联系点建设的“春风计划”,在全省布设第一批23所初中教研员联系点学校(简称“点校”),组织省级各学科教研员立足学校、送培到位、定点服务,持续帮扶“点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取名“春风计划”,是因为“春风”有希望、开启、播撒与生长之意。我们期待教研员联系点能起到以点带面、星火燎原的作用,通过2—3年时间,借助“点校”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政策、理念和方法真正落地并产生效果,同时引领教研员到学校去、到课堂中,打造学科教研与育人综合实践的根据地。“春风计划”共分五步。

    第一步“播种”。首先面向全省各市(州)教育学院及省直管市(区)教师进修学校发布关于推荐省级教研员联系点的通知,明确省级教研员联系点制度的目的、意义及推荐要求,认真做好“点校”的推荐报送工作。经过自下而上的推荐和自上而下的遴选,最后确立了23所“点校”,首批“点校”初步支撑起省域初中教研网。在“播种”阶段,我们一方面重视“种子”的质量,即“点校”的基础、资质及潜在的示范作用。为此,我们从学校办学理念、改革意愿、既有成果、教师队伍现状以及学科教学需求五个方面制定了“点校”遴选标准,严格按标设点。另一方面重视“种子”的分布。充分考虑吉林省初中学校现有办学质量的差异,我们选择边远学校、乡村学校、薄弱学校和新设学校作为教研员联系点,把省级教研的“好钢”用在突破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刀刃”上。

    第二步“扎根”。教研员是一线教师与教研机构的连接纽带,肩负助力一线教师专业成长的使命。教研员只有深入教学一线,才能了解掌握一线的真实需求,进而做到教研工作有的放矢。针对“点校”在学校改革、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教师发展等方面的实际需求,省级教研员“按清单备货”,每月至少参加1次“点校”对应学科的教研活动,全面了解学校对应学科教研工作进展;每学期完成“点校”对应学科教师4次以上听评课任务,帮助教师规划职业生涯;每学期至少对“点校”进行两次备课与上课指导、布置与批改作业指导,抓实“点校”的教学过程管理;组织“点校”开展课题研究,每学年至少组织两次“微课题研究”。教研员扎根“点校”与一线教师互学互鉴、取长补短、抱团发展,在实践中获得专业成就感与职业幸福感。

    第三步“培苗”。建设教研员联系点重在培养“联系人”。基层学校教研员联系点不仅是“供货基地”,更应成为“生产单位”。教研员特别重视“点校”一线教师的专业成长,在“点校”教研工作中着手遴选学科教师新秀,通过现身说法、榜样示范和影子培训等开展近距离传帮带,发现和培养有发展潜质的优秀教师,为“点校”培养一批“留得住、带不走”的生力军。“春风计划”在23所“点校”的9个学科教学组织中选拔和培养多名教师新秀,他们将作为“种子教师”激发和带动更多教师,其中的佼佼者将发挥兼职教研员的作用。不仅如此,在省级教研员的带动示范下,市县级教研员也开始行动起来,主动加强与一线学科教师的业务联系,赋能基层学校教师专业成长。

    第四步“成林”。为了满足“点校”的办学需求,我们要求教研员不仅要基于专业更要超越专业,完成“1+n”的使命任务。“1”,即具体学科教学指导的主业;“n”,即其他学科教学指导以及争取参与“点校”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校管理,做引领教师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大教研”,促进更多基层优秀教师群体成长。如果在指导“点校”过程中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教研员会将“点校”的困惑与难题及时反馈给省教育学院,利用省级平台上的资源给予协助解决,力争做到点上有需求、面上去呼应,点上有难题、面上去攻克,点上出经验、面上去推广,由此将“点校”工作融入省、市、县、校四级教研网络中,找准“点”,连好“线”,铺开“面”,用局部改革推动整体发展,努力打造向上生长的新生态。

    第五步“育果”。为保障“点校”工作顺利开展,教研员建立专门的“点校”工作日志,详细记录“点校”工作开展情况,并完成“六个一”任务:带好一个教研组,写好一篇文章,摸索一个好经验,开好一次总结会,培养一批名教师,推出一所好学校。对于教研员而言,联系点建设是一次宝贵的专业历练,是真正有价值的课题。我们要求教研员“带着诚意联系,由联系增进感情;带着问题联系,由联系增加智慧;带着方法联系,由联系增长才干”,确保“点校”工作联系多一点、问题准一点、工作实一点、质量高一点、涵盖广一点,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共同建构共生型教研的“吉林路径”。

    (作者系吉林省教育学院初中教研培训部主任)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