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4日 星期三
说文解字
乘:爱爬树的孩子

    学习姚鼐《登泰山记》时,学生对“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一句提出了质疑:“‘乘’不是‘坐车’的意思吗,怎么又多了‘顶着、冒着’的意思呢?而且我看‘乘’字里没有‘车’反而有个‘禾’,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给学生展示了“乘”字的字形演变图:甲骨文的“乘”字上面是“大”,也就是张开臂膀的人,下面是伐去顶枝的树木,合起来表示人站在树上;金文在“大”的下面增加了笔画,强调人脚站在树木上;战国时期的文字把下面的“木”替换为“几”,上面的人也由一个变成两个,合起来表示多个人站在或坐在桌凳上;到了小篆,人又由两个变成了三个,一个人在树顶上,两个人在树枝上。所以,“乘”字看起来像“禾”与“北”的组合,其实是“木”“丿”“北”的组合。“北”是背对背的两个人,“乘”是三个人站在树上——“乘”的本义是爱爬树的孩子,既不是“坐车”,也不是“顶着、冒着”。

    “那么这两个意思又是怎样引申出来的呢?”学生继续追问。

    “乘”本义是爬到树上面,所以就引申出“攀登”的意思,《诗经·氓》中的“乘彼垝垣”是说攀登到快要坍塌的土墙上面,《涉江》中的“乘鄂渚而反顾兮”是说攀登到鄂渚上面。骑马、坐车都要从下面到上面,所以引申出“骑、坐”的意思,《石钟山记》中的“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就是这个意思。骑马、坐车需要借助外力,所以又引申出“凭借、顺应”意思:成语“乘风破浪”的“乘”译作“凭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聊乘化以归尽”的“乘”译作“顺应”。从“凭借、顺应”的义项发散,又可以分为“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种情况,前者意为“借着、趁着”,后者意为“顶着、冒着”。比如,《过秦论》中的“因利乘便”属于有利条件,《登泰山记》中的“自京师乘风雪”就属于不利条件。

    在春秋战国时期,战车是快捷安全的作战工具,“乘车”主要指“乘坐战车”。众多出土文物表明,春秋战国时期的战车是四匹马拉一辆车,所以“乘”又有一些与战车相关的意思:一车驷马的战车,如《过秦论》中的“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计量战车数量的量词,如《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的“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战车前马匹的数量,如《殽之战》中“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等。(柴海军)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