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1月04日 星期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
行走在“浙东唐诗之路”
包林军

    “浙东唐诗之路”是连接杭州、绍兴、台州等地的一条山水人文道路,唐代有400余名诗人游历了这条山水走廊,至今还留存着大量典故、诗篇、古迹,加上沿途的陶瓷茶艺、戏曲民俗、神话传说等,让“浙东唐诗之路”成为传承千年的文化遗产和民族记忆。

    “浙东唐诗之路”蕴含着丰富的山水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也蕴含着重要的育人价值和课程资源。那么,应该如何深入挖掘“浙东唐诗之路”这一地域文化的教育价值呢?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平水镇中心小学经过多年探索,总结出了几种教育实践的主要样态。

    主题学习。学校对“浙东唐诗之路”的诗歌、书法、陶瓷、茶艺、戏曲、民俗、神话、典故、传说等进行了大规模搜集、整理,开发实施了一系列主题学习课程。学校开发名诗课程“行走的唐诗”,从1500多首诗篇中筛选出100首作为“种子教材”,编印《行走的唐诗——小学生浙东唐诗之路读本》,以钱塘江、鉴湖、若耶溪、曹娥江、东山、天台山等为纽带组织教学;开发名说课程“诗路典故”,编选“钱王射潮”“太白访贺”“兰亭雅集”“东山再起”“雪夜访戴”等100多个名人逸事、神话传说;开发名物课程“日铸茗茶”“云门墨香”“越窑青瓷”“轻舟越韵”等,传承各种民间文化和非遗文化。为了更好实施这些主题课程,学校还利用闲置校舍建设专用学习场馆——“浙东唐诗之路”少儿研究院。作为新型教学空间,研究院由26个蜂窝状物理空间构成,以“一室一主题、一馆一系列”为布置特色,成为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参观学习、综合运用的课程学习场所。

    项目学习。课程以“浙东唐诗之路”地域文化作为真实情境,引领学生进行跨场域学习、跨学科学习。比如“机器人带你走‘浙东唐诗之路’”项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萌发了“能不能让机器人像小导游一样,带领人们游历‘浙东唐诗之路’”的想法。教师和学生共同交流讨论,确定了两个主要学习目标:通过机器人模块搭建和程序编制来控制机器人;在“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地点,让机器人像小导游一样为游客进行介绍。学生在这个项目中的学习研究主体是编程和机器人模块组建,但是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又主动建构起“浙东唐诗之路”的相关知识,比如主要路线、诗人、作品、典故等,还要涉及诗词吟诵、导游解说、配乐录音等实践学习。项目式学习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帮助学生获得跨视角、跨维度、跨文化的知识积累和能力提升,让学生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地域文化都成为学习探究的对象和自由生长的课堂。

    研学活动。“浙东唐诗之路”丰富的山水文化资源是组织学生开展研学实践活动的基础,学校借助这些资源开发实施了综合实践课程“跟着唐诗去研学”。学生通过学唐诗、听典故,了解“浙东唐诗之路”的风土人情,积淀人文素养;通过走访调查、探究实践,完成“浙东唐诗之路”的研学任务,提升综合素养。学校还定期举办“诗路文化主题阅读月”等活动,通过校内课程与校外研学的多向互动,引领学生沿着诗人的足迹,泛舟若耶溪、徒步日铸岭、探究越王剑、品茗日铸茶,进而体验少年陆游的草堂学习经历、讲述王献之云门苦练的书坛佳话……随着研学活动的不断深入,这些实践项目已成为学生课后开展家庭活动、假日小队活动的首选。

    唐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挖掘“浙东唐诗之路”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可以让学生在一方水土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了解这片土地、热爱这片土地。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平水镇中心小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