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01日 星期三
过程乐趣与结果意义共生
张延银

    “教育要关注的是,如何调动并实现人的潜能,如何使得内在灵性与可能性充分地生成,换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家雅思贝尔斯的这段论述可谓经典,后半句还出现在我们学校的一面墙上,以提醒我们充分关注教育内容的选择,真切考量什么样的内容能更好地将学生引向事物的本源,来诠释“好的教育就是人的教育,把人作为主体的教育,它也是一个与美相遇的过程”。

    从这个维度审视校园生活中一些涉及学生竞争式的评比机制,我们确实不能漠视学生的处境与心灵,应该多给他们一些爱的滋养和呵护。当然,我也反对夸大“竞争”的另一面,好像一旦“竞争”就会对学生造成伤害,孩子可不像我们想象得那般脆弱,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自身“复原力”。

    当然,我所期待的更好的教育,是要给孩子创设一个友好的环境,让他们在类似评比的过程中收获对自身的认知,形成正向的“自尊感、能力感与个性”,自信的同时也能控制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形成一个更好的“自我概念”。

    事实上,那些真正对孩子造成伤害的评比机制,都是因为对人的“控制”,直接将结果的意志强加在过程中。这种“控制”眼中无爱,评比的内容与孩子的心灵没有交流,以至于发生“恶性”竞争,把孩子“吞噬”,这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教育就是学习如何在周遭环境中生存,并且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我想起美国瑟谷学校对“教育的意义”的阐述,这种“追求有价值的生活”的态度对我们学校也有一些启发。

    在我们学校,经过两年迭代,从校训“源于心·成于行”中提炼的“心行德育”体系逐步形成,我们实施了以“心行规”命名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简称“心行规”),以此支持学生成长。“心行规”就是心行德育体系下主要的过程性评价工具,它将学生成长导向学校的育人目标,让德育工作指向办学核心价值——“源于心·成于行”。

    在评价路径上,我们也尝试借助技术记录学生的过程性和生成性材料,并将其有组织地进行收集和管理,最终实现对学生成长过程的记录和评价。在此过程中,学校在每次开学仪式上提炼发布本学期德育主题,2020年的德育主题是“乐在其中”,2021年的德育主题是“挑战自我”,2022年的德育主题是“从这一刻出发”,通过主题加强评价的指向性作用。

    学校还推出“绿苑币”积分兑换奖品体系,让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并举,让过程乐趣与结果意义共生。在实施过程中,“心行规”也会融合学校推出的一系列德育课程,形成系列评价点。经过6年时间,学生从“心行少年”慢慢成长为“绿苑少年”,充分感受积极成长的温度。

    根据学生活动内容的区别,我们还会设计颁发相应的“心行卡”(自成卡、笃行卡和善学卡),心行卡积分累计过程中形成短期的学生数据,学校以此结合考评办法发放“绿苑币”。与此相呼应的是每学期举办的多场绿苑市集专场活动,学生可以用“绿苑币”购买喜欢的奖品(图书、文具、学校文创等),这也是每学期学生最期待的活动。

    “心行规”积累的是学生长期评价数据。6年时间,各班级会陆续选出自成少年、笃行少年、善学少年,这些学生可以继续力争上游,争取“心行少年”综合荣誉称号,获取参与学生最高荣誉——“绿苑少年”的评选机会。

    “心行规”从来就不是目的,而是德育活动的方法,助力学校生活更贴近教育本质。虽然“心行规”全面覆盖学生在校行为,但是我们一直在强调评价要适度,“低竞争、低评价、低管控”是我们追求的准则。

    “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这两句悬挂在学校门口两侧的话是对学校存在意义的回答。我们的愿景是,在这里学习6年的每一个孩子,都能从“天地人事”的此岸抵达“生命自觉”的彼岸。通过“心行规”,我们帮助孩子建立内在的秩序感,让他们学会为自己负责而不仅是为集体负责,让他们慢慢养成高度自信又能自我约束的行为习惯和人格品质。

    一所学校最重要的不是文化,不是课程,不是教师,也不是校长,而是教育本身。

    (作者系浙江省苍南县第一实验小学校长)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