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10日 星期三
以“纸”为媒,多维互联
——一次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探索之旅
黄 哲

    “跨学科主题学习”这一概念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正式提出,方案还指出“原则上,每门课程要有不低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提出“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那么,怎样理解并落实好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程要求?我结合案例“学无‘纸’境,‘纸’向未来”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真实情境,增加学习维度。情境是认知的基础,真实情境的教学内容会让平面的理论学习增加维度,立体化的应用学习将拓展学生的成长空间。因而实现跨学科融合教学的首要任务是确定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内容。跨学科融合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一方面要重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关联,另一方面要联系现实生活,像自然资源、环境质量、前沿科技等,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师的合作共享,引导学生合理进行跨学科思考与应用。在“学无‘纸’境,‘纸’向未来”这一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中,学生以身边随处可见的各类纸张为风暴中心,以时间为轴,发散出“溯源纸的‘前世’”“走近纸的‘今生’”“通往纸的‘未来’”三大研究主题。

    课堂上,教师结合科学学科溯源纸的前世,了解造纸的传统工艺,体验造纸流程,让学生走近中华几千年的纸文化,激发爱国之情;结合美术学科,让学生触碰传统纸艺,通过画、折、撕、剪、揉、搓、卷、粘、印染等方式体会纸艺的源远流长;结合数学学科指导学生通过网络搜集、翻阅书籍等方式,从寻常的一张A4纸处生疑,将规格、面积、质量、价钱、比例等问题层层展开;在解决问题中深探究竟,以A型纸的关系认识“点睛”,凸显对数学本质的深度理解,实现对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在深度拓展中提升认识,学科的发展、学科的融合、学科的育人功能都自然体现在数学思考中。

    实践探究,拓展课程广度。经历丰富的学习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新意识。重视动手实践是小学数学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亲身参与学习过程,能将抽象的知识与实际问题勾连,增强学习体验。另一方面学生基于实践会有效产生各层次的探究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经历真实学习,重构学习过程。“一张A4纸能承多重?”课上数学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桥梁的形状与结构等知识,设计纸桥,制作纸桥模型,让学生在一次次动手操作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获得结构力学的初步感受。

    基于问题,提高思维深度。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中心,以提出问题、研究和解决问题为主线,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法。学生知识的生成是一种自主建构和自然生长的过程。

    “如果想登陆月球,道具只有一张普通的纸,你有什么好办法?”有的学生想用纸搭成桥,爬上月球,有的学生想将报纸撕成细条,像编麻花辫一样编成一条绳索,连向月球,有的学生想用纸折一架飞机,飞上去……我们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尝试挑战“折纸登月”。学生通过测量后推算,发现只需要将纸对折、对折、再对折……对折42次就能登上月球!在挑战过程中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结论—应用”的过程,动手实践后进行深入的数学思考和推理,最终掌握纸张厚度变化背后的数学规律,体会了极限思想,感受到了数学魅力。新的学习方式打破了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通过“做项目”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从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实现了从数学事实到数学观念的跨越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进而达到深度学习。

    多元评价,提升课堂效度。跨学科整合倡导的主题式学习把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场所的变更也促进了评价方式的改变。

    跨学科主题式学习的评价体系是多元化的,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参与评价的主体包含学生本人、合作同伴及其他活动参与者。二是评价方式多元,评价方式既包含成果展示阶段的终结性评价,还包含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三是评价内容多元,学生的参与度、表现力、合作精神、展示过程、创意点都成为评价要素。

    跨学科融合的小学数学教学,顺应了未来人才的培养目标,凸显了数学的实用性与工具性,指向了学生的真实学习。这种“多维互联”的学习方式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

中国教师报